可一旦他们死了,不论是强秦,还是马其顿帝国,或者蒙古帝国,都直接原地解散了。
“我不需要歪门邪道,我要以霸道征服世界,再以王道统帅天下。以兵家开疆拓土,以道家教化世人,以法家严令纪律。还是那句话,只要民心所向大势所趋,谁也别想挡住我的滚滚车轮。”
哪怕之前朱楩还担心会遇到历史修正力,现在也懒得理会了,因为就算真有历史修正力,也要在他面前躺平。
乖乖躺下,我要压过去了。
朱元璋望着朱楩站在殿门前,一身意气风发,而且无比年轻,充满活力的朱楩,仿佛看到了当初的自己。
曾经朱元璋也有过那样的豪言壮志,他要让天下人都能吃饱穿暖。
最初他真的只是怀揣着这样质朴纯真的想法,最终走上了起义的路。
朱元璋之所以认为朱楩像自己,恐怕比其他任何孩子都像,不止是因为朱楩长得像,也不是因为他和自己一样小心眼(不是),更因为朱楩有着和自己一样的远大抱负啊。
朱楩见朱元璋突然发呆起来,于是就自顾自的告退了。
朱元璋久久之后才回过神来,好笑的摇摇头,连我行我素这一点也和他太像了。
“妹子,你走的太早了。你总担心咱治理不好国家,当不好这个皇帝。总觉得咱太心狠手辣,太过小心眼。可这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咱的后花园,很多事怎能宽容大度,一旦宽容,岂不会纵容下去?”
“妹子啊妹子,你就是太心地善良了啊。真想让你看看,没了你,咱不也把这国家治理的蒸蒸日上?”
“只可惜,这臭小子不是你生的,要是你生的,就好了。”
“不好不好,若是楩儿跟着你学成了标儿那样,虽然是仁治之君,可是这满朝文武都是狼,一旦露怯,他们就会扑上来把你生撕活剥掉,吃的渣都不剩。”
“允炆这孩子就是因为城府太深,又想学他父亲,做一个仁慈之君。可惜啊,他还是不懂。”
其实朱元璋虽然是农民出身,但是他不愧为洪武大帝,眼光毒辣,心思深沉。
实际上朱家不是没有过仁治之君,比如朱高炽就是仁宗,以‘仁’为谥号,这可不轻。
有史以来,又有几个配得上‘仁君’二字的?
可惜,朱家的结果却并不好,不说万历被逼的几十年不上朝,就是不看你们这些大臣的嘴脸。
就说那朱厚照和朱由校吧,这两位相隔了一百多年的皇帝,死因就很蹊跷。
而且他们都曾落水过。
在朱厚照落水以后,回京久治不愈时,有人要求更换太医,但是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廷和不同意,称皇上只是纵欲过度、多加休养就可以了,所以一直到病逝都没有更换太医。
尤其是朱由校,当时朱由校重用宦官魏忠贤,以此打击东林党,也就是所谓的文官集团。
当时整个士林都在怒批朱由校,以及说魏忠贤是祸国殃民的大奸臣。
可让人尴尬的是,魏忠贤还在的时候,从不曾亏欠九边重镇的军饷,以及国库还有钱粮。
反倒是魏忠贤死后,边军常常得不到军饷和粮草供给,国库也直接空了。
当崇祯年间旱九年涝九年时,连赈灾粮款都没有。
等李自成起义造反时,连打仗的钱都没有。
那些所谓忠臣的文官都只是看着热闹,直到满清入关,一片片人头砍下去,抄家了多少金银钱粮。
满人都傻眼了,从未见过如此泼天富贵。
所以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呢?
朱元璋当初为何会赞赏詹徽的酷刑,而训斥太子朱标?
不论是朱标,还是朱允炆,他们都太过心慈手软,也有些软弱。
要知道,朱元璋从不会对这些臣子的建议偏听偏信,他是在使用这些臣子治理国家,而不是由你们说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