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贵在一旁无语的看着这位年轻的曹国公,这是什么好差事吗?你也要抢?
话说你赶车的话,我该干嘛?
而牛胜就抱着胳膊看着两人,他都懒得争抢,反正也抢不过。
王福那边有他要负责的事,朱楩没有让人通传打扰。
不过朱楩身边的人可是不少,光是那一百近卫身上,就散发着生人勿进的气息,连钱府下人都是小心翼翼的。
朱楩本来想要骑马出行的,但是想了想,还是跟徐妙锦还有汤欣三人一起挤进了马车。
还好马车内的空间还算宽敞,不至于发生尴尬的,比如不小心摸到什么的情况。
近卫们也只好步行的,簇拥着马车离开钱府,赶赴西湖。
只是苦了牛胜和李贵了,两人的身份虽然都不低,但是跟拥有曹国公爵位的李景隆相比自然是比不过的。
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李景隆捞到了赶车的座位,他俩也跟近卫们一样,迈着腿跟在马车后面。
“李景隆,可别赶太快,”朱楩在马车里告诫道。
“得嘞,驾,”李景隆一边答应的痛快,一边挥动鞭子。
朱楩这个气,心说你要是敢让马车在城里跑起来,不管撞没撞到人,你都没有好下场。
此时的西湖可不在杭州城内,杭州城的规模虽然不小,却也不会像后世现代那么庞大。
如今的杭州城,其城池规模乃是长方形的。
听说朱楩打算游览西湖,钱府的人还指明了道路,建议他们从清波门出城,一出城就基本上到了西湖边上了。
清波门外,乃是一片热闹的景象,自宋朝就有‘清波门外柴担儿’的民谣。
这是因为杭州城内的人家需要烧火做饭的燃料,而古时候都是以木柴或者木炭为燃料,而杭州木柴来源主要是西南方面的富阳、桐庐等山区山民挑柴进城售卖,故清波门附近柴炭行较多。
而且在杭州城外,还有许多人家住的房屋。
有的百姓更是在西湖湖畔以打渔为生。
虽然西湖不如太湖的规模,可湖里也有许多鱼虾,连那西湖醋鱼,据传就是宋朝时一个生活在西湖附近的妇人制作出来的。
再加上西湖以其湖光山色和人文底蕴,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眷顾,有关西湖的诗作可谓不知凡几,连白居易、欧阳修、苏轼、辛弃疾等著名诗人都曾留下作品,更是引得许多书生前来打卡。
所以当朱楩一行人来到西湖边上时,发现这里可是热闹非凡。
在湖边还有许多船家,他们不是打渔的渔船,而是专门载客观光的客船。
由于西湖名声在外,很多人都慕名而来,倒是增加了这么一份产业。
此时湖上泛舟者就有许多。
望着岸边绿意悠悠,湖面波光粼粼,确实美不胜收。
朱楩让李景隆去雇来几艘船,他带着汤徐二女,在李景隆、李贵和牛胜几人的陪伴下,乘着小船往湖上行去,其他近卫们则是乘坐另外几艘船紧随其后。
让朱楩意外的是,这船家的船上竟然还能做几个小菜,都是从湖里打上来的鱼虾,弄一张小桌子放在船头的床板上,再来几壶小酒,倒也痛快。
“真是暖风吹得游人醉啊,”朱楩兴致来了,随口说了一句。
徐妙锦和汤欣在他左右两边,纷纷翻着美目。
朱楩什么都好,就有一点,实在是肚子里没那点墨水,就别瞎显摆了。
你哪怕念一首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也算是应景啊。
整天念什么暖风吹得游人醉,传到陛下耳中可不好。
光是游西湖也没什么意思,主要是朱楩念不出什么好诗好词,反倒是有点扫兴。
但是朱楩不会作诗,可他会讲故事啊。
之前说完了白蛇传,水浒传有些不应景,朱楩想了又想,说出了梁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