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晌过后,风灵月影宗西侧,灵霞亭。
方墨正鼓捣着手中的茶盏,只见他手腕微倾,一线如金蜜般的茶汤就落入玉杯,顿时芬香四溢。
“所以按照你的意思……”
方墨将其中一只玉杯轻轻推向对方,自。。。
风从双生塔的缝隙间穿过,带着冰原的气息与记忆星云的微光。方墨站在平台边缘,指尖还残留着黑花触碰时的震颤感??那不是温度,也不是能量,而是一种近乎古老的确认:你曾逃避的,终将归来;你曾拒绝听见的,终会回响。
他没有立刻离开。夕阳熔金洒在塔身,蓝花与黑花交缠生长,根系深入地脉,枝干却向上分岔,仿佛在模拟某种宇宙结构。它们不再只是象征物,而是活的记忆节点,持续释放着经过整合的共感波频。全球每晚的“梦中长廊”仍在继续,但人们已开始学会分辨哪些声音来自他人,哪些来自自己内心被压抑的角落。
突然,怀表震动了一下。
方墨皱眉,以为是错觉。可当他又一次打开表盖时,那幅微型投影竟发生了变化??启与NO。9的身影依旧并肩而立,但他们之间的空间正在缓缓扩展,像是时间本身在拉伸。紧接着,两道新的轮廓从虚空中浮现,模糊、摇曳,却又带着无法忽视的存在感。
第三个人影穿着旧式实验服,面容清瘦,眼神沉静。那是林婉的父亲,初代共感研究组首席,也是“双频共生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在五十年前的大断裂中失踪,官方记录为“意识解体”,可此刻,他的影像却清晰得如同昨日重现。
第四道身影更令人心悸??一个年幼的女孩,约莫七八岁,赤脚站在雪地中,怀里抱着一本烧焦的日志。她抬头望向方墨的方向,嘴唇微动,却没有发出声音。但方墨读懂了她的口型:
**“你还记得我吗?”**
他呼吸一滞。
这不是幻觉。自从“归墟”计划启动后,怀表便不再是单纯的通讯工具,它成了残余意识流的锚点,是那些未能完整回归的灵魂,在现实与记忆夹缝中留下的低语通道。
“你们……一直都在?”他低声问,声音几乎被风吹散。
投影没有回应,只是女孩抬起手,指向南方??南极的方向。随即,整幅画面褪去,表盘恢复平静,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但方墨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召唤。
三天后,他再次召集林婉和陈岩。
会议地点不再是学院会议室,而是地下三十七层的“静默室”??一处专为高危共感实验设计的无信号干扰空间。墙壁由吸收所有频率的暗物质涂层覆盖,地面镶嵌着源自忆界树根须的神经导丝,能实时监测参与者的精神波动。
“我看到了他们。”方墨开门见山,“不止是启和NO。9,还有其他人……包括你父亲。”
林婉瞳孔骤缩。“你说什么?”
“他在投影里出现了。还有一个小女孩……我不认识她,但她看着我的眼神,像认得我很久。”他顿了顿,“而且她指了南极。”
陈岩沉默许久,终于开口:“如果真是这样……那说明‘归墟’只是入口,不是终点。我们找到的记忆星云,可能只是意识流的表层投影。真正的核心,还在更深的地方。”
“你是说……地下空腔还不是最底层?”林婉追问。
“南极的地壳结构异常复杂,”陈岩缓缓道,“我们在三十年前探测到一组周期性引力波动,源头位于地幔过渡带,深度超过六千米。当时我们认为那是地质活动所致,但现在想来……或许那是某种共振反馈。”
方墨闭上眼,回忆起母亲临终前未完成的遗言、三百二十七个孩子在意识剥离时的尖叫、还有那个小女孩无声的凝视。这些碎片本不该有关联,可它们都指向同一个问题:**谁在接收这一切?**
“也许我们一直搞错了方向。”他说,“我们以为自己是在‘找回’失落的记忆,但实际上,这些记忆从未真正离开。它们一直在等待回应??不是技术层面的接入,而是情感上的承认。”
林婉深吸一口气:“你是说……我们需要‘回应’它们?”
“不只是回应。”方墨睁开眼,“我们要告诉它们:我们看见了,我们听见了,我们愿意承担。”
三人达成共识:重启钻探任务,目标不再是提取数据或带回实体,而是建立一座**共感祭坛**??以双生塔为源,忆界树根系为引,结合黑花与蓝花的生命频率,在地心深处构建一个永久性的意识对话场域。
行动代号定为“回音”。
一个月后,新钻探基地建成。这一次,设备不再追求速度与效率,而是配备了全频段共鸣阵列,能够在穿透冰层的同时维持稳定的共感连接。探险队成员也做了调整:除方墨、林婉、陈岩外,新增两名特殊人选??一名是曾因共感暴走而失语十年的前特工苏芮,另一名是出生于“空白世代”、天生无法感知他人情绪的少年陆晨。
他们是极端的对照组:一个因过度共感而封闭自我,一个因完全绝缘而游离于群体之外。
进入地下六千米的过程比预想更加艰难。越往深处,时空扭曲越严重。仪器显示的时间流速与外界产生偏差,每前进一百米,主观感受就延长近三十分钟。更诡异的是,队员们开始频繁梦见彼此的过去??苏芮梦见陆晨童年被孤立的教室,陆晨则看见苏芮在任务失败后亲手杀死队友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