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蜀汉之庄稼汉 > 第1456章 修仙(第2页)

第1456章 修仙(第2页)

屋内早已有人等候。

“可是子远到了?”一位老者迎上前,声音低沉。

“正是。”来人摘下斗笠,露出一张清瘦面庞,眼神锐利如鹰,“叔父,我已依计行事,将三十名精锐分作五批,混入流民队伍,顺利渡江。”

老者点头:“做得好。江东那边可有动静?”

“有。”子远冷笑,“孙权果然下令严查北人,各郡设卡盘问,稍有疑点便拘押拷打。更有地方官吏趁机勒索,谓之‘安民税’,百姓苦不堪言。”

“很好。”老者抚须而笑,“越是查得紧,越显得他们心虚。只要激起民怨,再辅以谣言??说季汉拒纳忠良,吴国滥杀无辜,不出三月,必生动荡。”

子远皱眉:“可这般做法,岂非伤及无辜?那些真正逃难的百姓……”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老者冷冷打断,“你莫忘了,我们为何走到今日。当年河东惨祸,族中三百口尽屠于乱军之手,父母姊妹皆遭蹂躏,尸骨无存!若非侥幸逃生,你我早已化作荒野白骨!”

子远默然低头。

“如今司马懿虽败,然冯某人势焰滔天,若不借外力制衡,我等复仇之望永无实现之日!”老者咬牙切齿,“我要让这天下大乱,乱到无人能置身事外!我要让冯某人疲于应付四方烽火,无暇顾及我族遗恨!”

子远终是长叹一声:“只盼此举真能动摇其根基……”

“自然。”老者阴恻恻道,“你还记得那日在泰山见过的少年么?羊祜?”

“记得。他曾与冯府大公子交好,后因立场不同渐行渐远。”

“此人可用。”老者眯起眼睛,“他虽在长安多年,然家族仍在兖州,亲族饱受战乱之苦。他对冯某人表面恭顺,内心未必服膺。若能暗中联络,许以重利,或可成为内应。”

“可他为人谨慎,恐难轻易就范。”

“不必急于一时。”老者冷笑,“人心如棋局,只要布子得当,总有落子之时。况且??”他缓缓起身,走向墙边一幅地图,“你瞧,如今兖青徐三州尚有十余万流民未定归属。这些人饥寒交迫,易受煽动。若有豪强暗中资助,鼓噪‘复土还乡’,未必不能掀起一场民变。”

子远看着地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的城镇与山川,忽然心头一震:“叔父……您莫非想学当年黄巾故事?”

老者哈哈大笑:“黄巾何足道哉!彼辈乌合之众,无谋无略,徒惹笑话。我要的是有组织、有纲领、有外援的义军!打着‘还我家园’旗号,实则专攻冯党要害。哪怕不能灭其根本,也要让他日夜不得安宁!”

子远倒吸一口凉气:“此计若成,确可扰其后方……但一旦暴露,恐招致雷霆镇压。”

“所以才要隐蔽行事。”老者沉声道,“一切以秘密结社为主,对外宣称‘兴农会’,倡言劝课农桑、救济贫苦,实则暗藏刀兵。待时机成熟,一声令下,处处举火!”

两人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狠厉之色。

***

与此同时,冯府书房。

羊徽瑜亲自送来新焙的香茗,轻声道:“听说昨日又有三批流民抵达渭南,共计八千余人,皆已安置妥当。”

冯大司马正在批阅文书,闻言抬眼:“辛苦你了。这些日子你奔波于各坊之间,安抚妇孺,调度粮米,比我这个大司马还忙。”

羊徽瑜浅笑:“妾身既入此府,自当尽责。何况这些人背井离乡,实属可怜。若连我们都弃之不顾,天下还有何仁政可言?”

冯大司马凝视她片刻,忽问:“你觉得,我会是个好皇帝吗?”

羊徽瑜一愣,茶盏微颤:“君侯何出此言?”

“没什么。”他收回目光,继续写字,“只是最近常想,若有一天我真的坐上那个位置,能否守住这份民心。”

羊徽瑜沉默片刻,轻声道:“君侯治军严明,爱惜士卒;施政宽厚,体恤百姓。单凭这两条,已是千古难得的明主之资。至于其他……”她顿了顿,“天命所在,非人力所能强求,亦非外人所能妄议。”

冯大司马笑了笑,没再说话。

但他心里清楚,权力的巅峰从来不只是战场上的胜利,更是人心的掌控。

他知道有人在暗中布局,也知道风暴正在酝酿。

可他并不惧怕。

因为他比谁都明白??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杀戮与威慑,而在于能让一个饿殍遍野的国度重新种下庄稼,让流离失所的人们再次拥有土地与希望。

这才是他被称为“庄稼汉”的原因。

夜深人静时,他独自登上府邸高台,眺望长安万家灯火。

风拂衣襟,星河低垂。

他低声自语:“你们想要乱?好啊。我就在这儿,等着看谁能活得更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