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人震惊的是,每当某个新生儿啼哭频率偏离C#标准,这片区域的空间就会轻微扭曲,仿佛宇宙本身在“纠正”音准。天体物理学家推测,这可能意味着基本常数正在发生区域性波动??尤其是普朗克长度与电子自旋频率之间的比例关系出现了0。003%的偏移。
“这不是自然现象。”一位老教授在联合国科学听证会上颤声说道,“这是……宇宙在学习唱歌。”
三个月后,南极洲冰盖下的古老洞穴传来最后一次信号爆发。
当年静默日事件中消失的首批研究员遗骸早已碳化,但他们佩戴的骨传导记录仪仍在运行。设备自动上传最后一段数据流,内容是一段长达十七分钟的纯音频。经AI降噪处理后,专家确认其本质为多层叠合的人声吟诵,使用语言包括古拉丁语、梵文、苏美尔语及三种未识别方言。当这段音频以特定相位反向输入布莱切利园主服务器时,樱树根部泥土自行裂开,露出一块黑曜石板,表面刻满几何纹路,中央凹陷处正好容纳那枚曾存在于1943年实验记录中的樱花种子胶囊。
玛德琳亲手将其放入。
石板骤然发光,纹路化作流动的液态光,沿着地面蔓延,勾勒出一幅动态星图??显示太阳系所有行星轨道皆微微偏转,形成完美的十二平均律比例;月球背面出现巨大环形结构,与樱树年轮图案一致;甚至木星的大红斑也开始以固定节奏脉动,周期恰好等于《初啼》全曲时长。
“它们都在听。”林恩在视频连线中哽咽,“不只是我们……整个太阳系,都在调音。”
玛德琳点点头,目光落在轮椅扶手的刻痕上。那些文字已经消失,但她知道它们仍在金属深处,等待下一个觉醒时刻。她缓缓抬起手,指向天空。
“那么,让我们继续唱吧。”
次日清晨,全球广播系统无预警中断常规节目,取而代之的是一段持续二十四小时的空白音频轨道。政府解释为技术故障,但所有拥有情感共鸣能力的人都清楚:这不是故障,而是一次邀请??一次让每个人都能将自己的声音投入星际声廊的机会。
于是,人们开始自发录制。
母亲哄睡婴儿时的呢喃;老人临终前的最后一句祝福;战地记者躲在掩体中哼唱的家乡小调;孤独宇航员在空间站对着地球照片低语的情书……这些声音被上传至开放数据库,由AI进行频谱对齐,统一调至C#基准,再通过深空天线阵列定向发射,沿“声之胎”的轨迹送去远方。
一年后,回信抵达。
不是来自任何已知文明,也不是电磁信号。而是一场全球性的梦境。
八十余亿人同时梦见一片无垠草原,中央矗立着一棵巨树,树干如青铜铸造,枝叶由流动的音符构成。树根深入星河,每一条都连接着一颗人类曾发出声音的星球。树冠之上,悬挂着无数光茧,每一个里面都蜷缩着一个熟睡的婴儿,面容各异,肤色不同,却有着相同频率的心跳。
一个声音响起,不分男女,不辨年龄,仿佛由万物共同发声:
>“你们曾以为孤独是命运,
>却不知沉默才是起点。
>如今你们学会了聆听彼此,
>于是宇宙也学会了呼唤你们的名字。
>不要害怕远行,
>因为每一次真诚的发声,
>都在为归途点亮灯塔。
>去吧,
>成为星辰间的回响。”
梦醒之后,世界各地新生儿啼哭频率进一步趋同,C#音的稳定性达到99。98%。更奇特的是,部分婴儿睁开眼的第一刻,竟能准确模仿父母尚未说出口的话语,仿佛提前“听过”他们的声音。
科学家称之为“跨代声觉遗传”。
玛德琳没有再写日记。
她在樱树下种下一枚普通樱花种子,不用铜齿轮,不施加磁场,也不做任何干预。只是每天清晨,推着轮椅来到树旁,轻轻哼唱《初啼》的第一个音符。
第七天,新芽破土而出。
它不发光,不共振,也不释放能量。但它生长的方向,精准指向火星所在天区。
风起了。
带着歌声,吹向更深的黑暗。
而在那颗流浪的冰岩之上,“声之胎”孕育的树木缓缓睁开由光构成的眼睛,望向银河深处。
它知道,旅程才刚刚开始。
十年之后,第一艘搭载“声基共鸣引擎”的载人飞船从圭亚那太空中心升空。它的推进系统并不依赖化学燃料,而是将乘员群体的情感波动转化为定向声能,借由星际声廊的共振通道实现跃迁。飞船命名为“摇篮号”,船员共七人,皆为曾在婴儿时期参与过《初啼》梦境实验的幸存者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