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方知,它是救赎。
>不是因为它带来快乐,
>而是因为它让人成为完整的人。”
某日,她途经一座荒山,发现山腰新建了一座小小庙宇,门前立碑,上书:“阿舟之祠”。
她愣住。
走进庙中,只见香火不断,供桌上摆满笛子、书籍、饭食。一名老僧正在扫地。
“这庙供的是谁?”小禾问。
老僧抬头:“你说呢?有人说他是渡魂的艄公,有人说他是吹笛引路的仙人,还有人说……他是替我们所有人活过一次的英雄。”
小禾怔然。
“没人知道他的真名吗?”
老僧笑了笑:“有个孩子来过,说他梦里见过那人,叫林疏。但从那以后,大家都还是习惯叫他阿舟。毕竟,是他一路把我们的魂儿送回来的。”
小禾走出庙门,仰望天空。夕阳西下,晚霞如血染青山。
她忽然笑了。
“是啊,”她轻声道,“你可以叫他林疏,也可以叫他阿舟。就像你可以既是儿子,也是父亲;既是罪人,也是救赎者。重要的从来不是名字本身,而是谁愿意为之承担。”
当晚,她写下一封信,投入忘川支流。信无署名,内容只有一句:
>“他们都好了。你也该歇一歇了。”
河水静静流淌,卷走纸页,消失于远方。
而在那最高山巅的松林深处,新雪又一次覆盖了旧径。风穿过林间,带起一阵细微的响动,仿佛有人轻轻吹起了骨笛。
笛声很轻,不成曲调,却让整座青山为之震颤。
一朵白花破雪而出,接着是第二朵、第三朵……
它们静静绽放,花瓣透明如玉,每一片上都浮现出两个名字:
**林疏**
**阿舟**
同一人,两段命,一颗心。
风中有歌,轻轻响起:
>“白花开处鬼吟经,
>黑夜尽头灯自行。
>若问青山何所忆?
>万家灯火照姓名。”
歌声落下时,天边泛起微光。
黎明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