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安忽然跑上前,紧紧抱住他。那拥抱稚嫩却用力,像是要把他的气息刻进骨血里。
“我一定会让更多人知道你的名字。”她在他耳边说。
陆昭拍拍她的背,转身离去。
身影渐远,消失在晨光之中。
三个月后,双名书院收到了那只樟木匣。谢明远亲手开启,读完《南遗志》全文,当即召集所有忆师,在述心亭举行祭典。那一日,《回家谣》奏响九遍,醒世钟连鸣三十六响,震动群山。
随后,第十根石柱??也是最后一根??在众目睽睽之下,自地面缓缓升起。它通体洁白如玉,材质竟与第九柱相同,柱身上浮现出一行古篆:
**“凡人执灯,亦可照千秋。”**
盲眼少女再次跪拜,指尖抚过文字,泪如泉涌:“原来……真正的忆师,从来不是那些写下历史的人,而是敢于说出真相的普通人。”
谢明远立于亭中,望着南方天空,喃喃道:“你做到了最后一步。现在,轮到我们继续了。”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南方海边,一个小渔村的学堂里,几个孩子正围坐一圈,听一位白发老人讲故事。
“从前啊,有个小姑娘,穿红裙子,爱吃甜米汤……”
孩子们睁大眼睛,有人举手:“爷爷,她后来怎么样了?”
老人笑着,望向窗外海天交接处:“她变成了星星,每年春天都会回来,看有没有人还记得她。”
夕阳西下,海风拂面,带来一阵淡淡的茉莉香。
老人闭上眼,靠在椅背上,嘴角含笑。
再也没有醒来。
渔民们发现他时,手中仍握着一支紫竹笔,身旁摊开着一本笔记,最后一页写着:
>“今日讲毕《阿菱传》。
>又收徒三人,皆愿承忆。
>茉莉花开矣,吾心安焉。
>若有来世,仍做守灯者。”
他们遵其遗愿,将他葬于山坡之上,面朝大海,背倚青山。坟前不立碑,只种下一株茉莉。
每逢春至,花开如雪,香气随风飘散,经月不绝。
多年以后,有个游学的忆师路过此地,听闻这段往事,感慨万千,遂在当地建起一座小小讲堂,取名“怀音塾”,专授口述之术。堂中挂一幅画像:白发老人坐于树下,膝前围着一群孩童,手中执笔,眼中含光。
画旁题诗一首:
>白发南行不见还,
>千村灯火忆人间。
>一笔能续千年脉,
>何须青史写容颜?
每当夜深人静,若有学子在堂中诵读旧事,窗外常有微风轻叩窗棂,似有人伫立倾听。
人们说,那是陆昭回来了。
也有人说,他从未离开。
因为他教会这个世界的最重要一件事,不是如何记住过去,而是??
**只要还有人愿意倾听,死亡就无法终结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