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我在山中立地成仙 > 第804章 天魔之算(第1页)

第804章 天魔之算(第1页)

顾元清遁入魔土,便觉周围灵气变得浑浊起来,天魔侵蚀此方界域数百万年来,早已将此界部分区域污染,意图将此界改造成为更适合他们的世界,这些污染不只是地上的土壤,还包括地下灵脉。

这些污染,也会让进入。。。

山中客。

风自桃林深处吹来,卷起一片片粉白的花瓣,在空中打着旋儿,如雪般洒落。那株古桃树的根须早已深入地脉,枝干虬结,似与天地同寿。断琴静卧石台,第七弦微微震颤,仿佛在回应某种无声的召唤??不是来自指尖,而是来自千山万水之外,那些刚刚苏醒的记忆。

顾元清坐在老地方,背靠着桃树粗粝的树皮,手中那只铜铃搁在膝上。他不再喝酒了,也不再说太多话。这些年,他走遍南北,摇铃三声,唤醒迷途之人。有人听见铃声便泪流满面,跪地叩首;有人则茫然四顾,直到某夜梦回前尘,才猛然惊觉自己曾是谁、做过什么、又为何而死。

南云溪将《九州正史?初编》刻成碑文,立于西岭坡山脚,供人诵读。她已年过五旬,两鬓霜雪,眼神却依旧清明。每日清晨,她都会带着几个村童前来抄录一段,教他们识字、明义、知耻。孩子们稚嫩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永昌七年,粮中有毒,三万八千人饿死。”“李守忠,戍北三十载,忠烈殉国,反被诬为叛将。”“孙明远,医官也,因言获罪,全家流徙。”

这些名字,不再是尘封的枯骨,而是活生生的人。

林昭仍守在断琴旁,剑插石台,十年未动。他的气息一日比一日微弱,可剑意却愈发凝实,如同扎根岩缝的老松,宁折不弯。有人说他已半入土中,魂魄与剑合,成了这方土地的镇守灵。每逢风雨交加之夜,便有青光自石台升起,直冲云霄,驱散阴霾。

而他??那个白发如霜的徒儿,早已不在一处停留。

他行于荒原,穿行幽谷,踏过冻土与焦土,只为寻一个尚未觉醒的灵魂。他曾在一个被遗忘的小寨里,看见一位老妇人用炭笔在墙上反复画着一座城门的模样,嘴里喃喃:“我本是洛阳令之女……他们说我疯了……可我记得,我记得火烧宫墙的那一夜……”

他轻轻走近,握住她颤抖的手,低声道:“您没疯,沈夫人。您记得的,都是真的。”

那一夜,寨中三十户人家做了同一个梦:梦见百年前的洛阳街市,车马喧阗,书声琅琅;梦见一场大火吞噬了史馆,无数竹简化为灰烬;梦见一群黑袍人手持铁锤,砸碎了一块块记载真相的石碑。

第二天清晨,寨民自发掘地三尺,挖出一具残破棺木,内有一卷焦痕斑驳的《实录残卷》,上面赫然写着:“监史院篡史案始末”。

消息传开,四方震动。

与此同时,北方边陲,一座废弃驿站内,一名老兵临终前突然睁眼,声音洪亮如钟:“我是燕州都尉赵承业!七十二哨所皆毁于火攻,非战不利,乃粮草断绝!主将张怀远,持节不降,剖腹明志!此事实录,藏于雁门关外第三烽燧之下!”

语毕气绝。

当地少年听闻此事,率众前往挖掘,果得铁匣一只,内藏密信七封、兵符一枚、地图一幅,皆可证当年战况。更令人惊异的是,那地图边缘,竟绘有一条隐秘路线,指向西北大漠深处的一座“无名碑”。

于是,一支由百姓自发组成的寻碑队启程西行。

他们穿越沙暴,翻越雪山,历经九死一生,终于在昆仑雪线之上,见到了那座矗立千年的石碑。碑身斑驳,铭文模糊,但依稀可见七十二个名字。最后一个,正是“不知名白发客”。

众人肃立默哀。

就在此时,风起云涌,天光骤暗。一道银白色的身影缓缓浮现于碑前,白发随风飘扬,目光深邃如渊。他伸手抚过碑面,指尖轻触那最后一行字,低声念道:

“我不是名字,我是记忆。”

话音落下,整座石碑忽然发出嗡鸣,仿佛共鸣。紧接着,大地震动,远处雪峰崩裂,一道冰川缓缓退去,露出其后隐藏已久的洞窟入口。

洞中,竟藏有数百块“史钥”残片,每一块都刻着不同地域的历史片段??有的记录饥荒真相,有的揭露冤狱内幕,有的还原战场实情。更有甚者,是一份完整的《监史院组织名录》,详列历代掌权者姓名、职务、罪行及后裔分布。

这份名单,足以颠覆王朝百年谎言。

消息如野火燎原,迅速蔓延九州。

朝廷震怒,连夜召开内阁会议。有大臣主张封锁边境,焚毁所有“伪史”;有御史则伏地痛哭,直言:“若再掩耳盗铃,恐天下人心尽失!”民间更是群情激愤,各地书院纷纷开设“正史讲堂”,百姓自发组织“护史会”,誓要将真相传遍每一寸土地。

然而,就在人心沸腾之际,一股新的黑暗悄然滋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