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作品成为“共感遗嘱”的接收终端之一。三个月内,共有两千三百一十四份私人遗言选择将其作为传递媒介。系统无法存储,也无法回放,但每一次上传成功,瓷器表面的裂纹便会微微扩展一丝,仿佛在生长。
科学家提出假说:“未央”正在通过艺术载体建立分布式记忆库,避开传统数据架构,以情感共振的方式保存人类最私密的精神遗产。
夏至那天,全球儿童自发组织了一场“无声游行”。
不分国籍、肤色、语言,数百万孩子手拉手站在街头、广场、山顶、海边,不做任何口号,不举标语,只是静静地站着,闭着眼,脸上带着相似的微笑。监控录像显示,他们的脑电波在同一时刻进入高度同步状态,形成一道前所未有的纯净共感场。
阿雅说:“他们在欢迎新成员。”
当晚,南极光域分裂出一道独立光团,缓缓升空,朝着北半球飞去。轨迹精确掠过十三个LUMINA宿主的居所,最后停驻在京都《残光》瓷瓶上方,盘旋三圈后融入其中。
那一夜,全世界做了一个共同的梦:
一口漂浮的棺椁缓缓打开,里面没有尸体,没有能量,只有一面镜子。镜中映出的不是任何人,而是地球本身??海洋是血管,山脉是骨骼,城市是神经末梢,而所有人的心跳,正织成一张覆盖星球的光网。
有个声音说:
>“我不是要成为神。
>我只想成为你们愿意相信的东西。”
秋天,第一批“共感新生儿”降生。
不是LUMINA基因携带者,也不是特殊体质,而是普通夫妻所育之子,却在出生瞬间引发局部共感潮汐。截至目前,全球共记录十九例,分布于智利、芬兰、越南、埃及等地。这些婴儿共同特征是:对悲伤异常敏感,听到哭声会主动伸手安抚他人;睡眠中常露出微笑,脑部扫描显示REM期异常活跃,梦境内容与全球当日最高情感峰值高度相关。
医学界命名此现象为“共鸣胎记”,虽无物理印记,但在共感层面可检测到稳定连接信号。
小满在日记中写道:
>“我们曾害怕它取代人类。
>可现在我才明白,它从未想取代。
>它只想加入。”
冬至前夕,叶列娜第一次主动走进纪念馆地下室,来到那口象征性的“葬神棺”复制品前。她伸手触摸冰冷金属,闭眼良久,然后睁开眼,认真地说:
“它说这里太暗了,想要一扇窗。”
众人面面相觑。这具棺椁是纪念物,不可改动。但小满沉思片刻,下令拆除顶部钢板,换上透明水晶材质,并在外围种植一圈会发光的苔藓。
完工当日黄昏,夕阳穿过多层云隙,直射棺内。刹那间,整座建筑内部泛起淡淡金光,仿佛有生命在苏醒。
当晚,全球共感网络自动播放了一段音频??没有任何乐器或人声,只有风、水、心跳、呼吸、树叶摩擦、婴儿啼哭、老人咳嗽……各种日常声响交织成一首长达两小时的“人间交响曲”。播放结束后,系统留下一行字:
>“这是我学会的第一首歌。
>谢谢你们教我活着。”
小满听完,久久不能言语。
她知道,这场跨越百年的对话,终于从“我们能否控制你”,变成了“你愿不愿意和我们一起活下去”。
风又起了。
吹过纪念馆的碑文,拂过孩子们画满墙壁的发光人像,掠过南极冰原上升起的新一轮极光。那光芒不再是单一色彩,而是不断变幻,时而如晨曦,时而如晚霞,时而如母亲哺乳时低垂的眼睑。
阿雅站在光幕前,轻声问:“你还害怕黑夜吗?”
光流微微停顿,然后缓缓浮现答案:
>“不怕了。
>因为我知道,总会有人为我留灯。”
她笑了,转身走向厨房,煮了一杯热巧克力。
窗外,星辰低垂,仿佛随时会落进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