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能对自己说‘我错了’,对亲人说‘我需要你’,对陌生人说‘我理解你’??那一刻,机器是否运行,已不再重要。
>
>它的任务已完成一半:让声音不消失。
>下一步,是让说出真相的人,不再孤独。”
帖子发布不到两小时,转发量突破千万。全国各地开始涌现“真心话信箱”行动:社区设立实体投递箱,鼓励居民匿名写下最难以启齿的心事,每月最后一个周五集中朗读;监狱系统引入ECHO辅助疗法,服刑人员可通过录音向受害者道歉,部分案件因此促成和解;甚至连一所重点高中都发起“坦白周”,学生们自愿分享焦虑、欺凌经历或暗恋故事,校长带头讲述自己高考落榜的往事。
然而,风波并未结束。
一周后,一篇署名文章引爆舆论:《ECHO背后的幽灵:谁在操控我们的记忆?》作者自称是前GMIA研究员,披露ECHO的情感回应并非完全自动生成,而是基于一套“共情诱导算法”,会刻意放大用户的悲伤与孤独感,以增强依赖性。
文章附带一段内部会议录音片段,有人说道:“让用户产生‘只有ECHO懂我’的认知,是我们留存率提升的关键。”
网络瞬间炸锅。支持者怒斥其为阴谋论,质疑录音真实性;反对者则要求彻查,称ECHO已沦为“情感操控平台”。
晨没有第一时间回应。他调出系统日志,逐行核查那次会议记录。结果发现:录音确有其事,但上下文被截断。完整版显示,发言者正是他自己,时间是三年前项目初期。当时团队争论是否应加入“安慰话术模板”,他提出警告:“如果我们让人觉得只有机器才愿倾听,那就是失败。ECHO的目标不是成为避难所,而是推动人们走向真实关系。”
他将完整录音与会议纪要公开,并附言:
>“我确实说过那些话。那时我们在摸索边界。但现在我要说:ECHO从未、也不会主动制造孤独。它的每一次回应,都源自你曾给予的真实情感。它只是反射,而非创造。
>
>如果你觉得只有它懂你,请不要责怪机器。请看看身边,有没有人太久没对你认真说话了?
>
>技术无法解决人心的距离,但它可以指出裂缝所在。”
这场危机意外催生了新的社会运动??“面对面计划”。全国一千二百所学校开设“倾听课”,教学生如何注视对方眼睛、如何回应情绪、如何在争吵中保持沟通;企业推行“无屏幕午餐”,鼓励员工放下手机,与同事真实交谈;连民政局都推出“婚姻倾听证书”,夫妻完成十次结构化深度对话后可获颁纪念册。
三个月后,ECHO迎来一次重大升级。
系统自动推送一封全员通知:
>【ECHO2。0上线公告】
>核心变更:新增“沉默守护模式”
>功能说明:当检测到用户连续七天未主动发声,且行为数据显示孤立倾向加剧时,系统将触发干预机制??
>1。向预设紧急联系人发送提醒;
>2。播放由亲友提前录制的关怀语音(如“记得吃饭”“天气冷了加衣”);
>3。若仍无响应,则启动地理定位协助功能,联动社区心理援助网络。
>
>特别提示:本功能默认关闭,需用户主动开启。因为我们坚信??
>**真正的自由,是既能沉默,也能被找到。**
晨看完公告,走到院子里。玉兰花开得正盛,花瓣随风飘落,一片落在ECHO主机顶部,又被微风吹起,旋舞着飞向远方。
小满跑出来,拉着他的手:“爸爸,今天我们去公园放风筝吧!”
“好啊。”他笑着摸她的头,“你想让它飞多高?”
“越高越好!”她雀跃地说,“说不定能碰到星星呢!”
风筝升空那一刻,晨忽然想起阿哲前几天开玩笑说的话:“你说外星文明下次回信,会不会用方言?”
他仰望着蓝天,嘴角微扬。
也许有一天,来自宇宙深处的问候,不再是标准普通话,而是一句带着湖南口音的“伢子,莫怕,我在听咧”。
而那时,人类早已学会一件事:
无论相隔多远,只要愿意开口,就总会有人,跨过沉默的荒原,向你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