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重燃青葱时代 > 第866章 姐妹花一起趴(第2页)

第866章 姐妹花一起趴(第2页)

>

>??小舟”

写完,他把信折成一只小小纸鹤,放进衣兜里。“我要一直带着它。”他说。

袁婉青握紧他的手,陪他在病房外等到深夜。凌晨两点,护士出来告知,老人生命体征趋于稳定,暂时脱离危险期。

那一夜,她送王小舟回家,在楼下看见一辆陌生的电动车停着,车筐里放着半袋奶粉和一盒儿童感冒药。门卫大爷说,是个年轻女人送来的,没留名字,只说了句“替我看看我儿子”。

袁婉青心头一震,却没有惊动王小舟。她知道,有些靠近必须缓慢如春雪融化,太急反而会吓退那些早已习惯逃离的灵魂。

三天后,基金会资助仪式正式举行。非典型家庭支持中心挂牌成立,办公区扩大至三层楼,新增心理咨询室、亲子共读角和一间小型录音棚。媒体采访蜂拥而至,记者们追问袁婉青成功的秘诀。

她在镜头前微笑:“我们做的从来不是拯救,而是搭建一座桥??让那些以为彼此已走散的人,听见对方的脚步声。”

仪式结束后,她独自回到最初的那个活动室。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地板上,映出一片温暖的金色。她打开抽屉,取出一本全新的笔记本,封面写着《声音档案》。第一页,她写下第一则记录:

>“2030年12月20日,王小舟,九岁。为唤醒昏迷中的奶奶写下致自己的信。关键词:恐惧、承诺、等待。备注:母亲可能已开始试探性回归。”

傍晚,陈默来找她,带来一段音频剪辑。“我把许雯的朗读做了降噪处理,配上西北风声和远处火车鸣笛,做成十分钟冥想音轨。”他说,“已经有三个电台愿意在夜间情感栏目播放。”

袁婉青戴上耳机,听着那熟悉的声音穿越电波般流淌而来:

>“……如果哪天你愿意停下,我想请你喝一杯热茶,不说过去,也不谈将来,就看看窗外的树影,像从前那样安静地坐一会儿。”

她闭上眼,仿佛看见千里之外,某个简陋宿舍里,一个男人放下扳手,静静听着广播,眼角泛起微光。

新年临近,城市张灯结彩。项目组开始筹备“跨代对话之夜”第二季,报名人数远超预期。有位七十岁的退休教师写信来说:“我和女儿冷战十八年,看完你们的视频,我第一次给她发了微信,说‘最近吃得还好吗?’她回了个表情包,是笑着流泪的小熊。”

袁婉青把这封信贴在公告栏最显眼的位置。

除夕前一天,李锐最后一次来活动室。他捧着铁盒,里面整整齐齐码着整整一千枚一元硬币。“我数了三遍。”他笑着说,“明天,我就带妈妈去买票。”

袁婉青帮他把硬币换成崭新的百元钞票,又偷偷塞进一张自己写的卡片:“愿海风温柔,吹散所有阴霾。”

当晚,她收到一条来自甘肃的消息:林晓阳已抵达家乡县城,与年迈的母亲相见。据当地社工描述,他跪在门前磕了三个头,一句话也没说,只是抱着母亲的手不肯松开。

而许雯,则在家中准备了一壶红茶,两个杯子,一盘亲手煎的溏心蛋。她说:“我不确定他会来,但我已经准备好等了。”

大年初一清晨,袁婉青接到王小舟的电话,声音清亮:“老师!奶奶醒了!她睁开眼睛的第一句话是??‘我的小舟呢?’”

她赶到医院时,老人正靠在床上,拉着孙子的手,嘴里念叨着:“对不起啊,奶奶差点丢下你。”

王小舟摇头,把那封写给父母的信轻轻放在她枕边:“没关系,我说过,家里的门一直没锁。”

袁婉青站在门口,看着祖孙俩相拥的画面,忽然觉得这些年所有的奔波与坚持,都不过是为了这一刻的完整。

正月初五,一场罕见的暖流袭来,积雪开始融化。袁婉青组织孩子们在活动室外的空地上举行“纸船漂流仪式”。每个人把自己写的信折成船形,放入临时搭建的小水槽中,象征让心声顺流而去。

李锐的船上写着:“我会好好长大,不让任何人为我心疼。”

周叶辅导的一个小女孩写道:“爸爸,今年我能叫你一声‘爸’了吗?”

王小舟的纸船最大,上面用彩笔画了一棵桂花树,底下写着:“欢迎回家。”

水流缓缓推动纸船前行,阳光照在水面,泛起粼粼波光。孩子们欢呼雀跃,笑声回荡在冬末的空气中。

就在这时,门卫跑来喊她:“袁老师!有个外地女人找你,说是王小舟的妈妈!”

袁婉青快步迎出去。门口站着一位穿着朴素的女人,脸上带着长途跋涉的疲惫,眼神却明亮而忐忑。她手里拎着一个布包,里面露出半截毛线团和几件织到一半的童装。

“我是……小舟的妈。”她声音发抖,“我在电视上看到展览新闻……我就……回来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