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总爱提问的小女孩举手:“我……我想念奶奶的味道。如果能通过电波传出去,说不定别的孩子也能闻到。”
笑声响起,带着泪意。
三天后,一支由六人组成的行动队悄然出发。他们伪装成地质勘探队员,携带改装过的收音机、太阳能板和加密笔记本,朝着照片上的坐标进发??位于内蒙古与甘肃交界的荒漠深处。
路途艰险。沙暴突袭,车辆陷进流沙;夜晚遭遇野狼围攻,靠燃烧轮胎驱赶;最危险的一夜,他们在一处废弃雷达站过夜,发现墙上竟刻满了历年路过者留下的暗语:
>“2018年,湖南张工至此,信号正常。”
>“2021年,新疆李姐携女同行,女儿第一次听见爷爷的声音。”
>“2023年,勿忘西南边境的守墓人。”
每一道刻痕,都是一次奔赴。
第十三天黄昏,他们终于抵达目的地。
那是一座半埋于黄沙中的混凝土建筑,顶部天线断裂,入口被碎石封死。众人合力清理,整整挖了六个小时,才打开一条通道。
内部出乎意料地完整。发电机虽锈迹斑斑,但结构尚好;控制台上的仪表指针仍指向“待机”;最令人震撼的是主墙上的地图??全国分布着上百个红点,每一个都标注着代号与联络状态。其中约三分之一显示为绿色:“**活跃**”。
“他们一直在工作。”小林声音发颤,“这么多年,没人知道,但他们一直活着。”
他们在地下室找到了备用电源模块,并成功激活主机。屏幕亮起瞬间,一行文字缓缓浮现:
>【欢迎回来,X-09B。
>最后一次广播:2026年4月3日。
>等待新信源接入……】
时宁深吸一口气,插入芯片。
系统开始读取。数十段音频自动加载,全是这些年各地收集的记忆口述,经AI降噪修复后的纯净版本。第一段,便是西安那位自缢未遂的历史老师,在病床上断续说出的话:
>“我教了三十年历史……我以为我在育人……直到有一天我发现,课本里的中国,我不认识……我的父母饿死时,我没资格哭……因为教材说,那叫‘三年自然灾害’……可我妈临终前抓着我说:‘孩子,是人害的啊……’”
全场静默。
“准备首次全国联播。”时宁说,“频率定为FM1976。12。25,纪念第一个敢于公开讲述的父亲。时间??今晚零点。”
消息以最原始的方式传回山村:一名志愿者骑摩托穿越两省,带回纸条:“塔已醒,等声。”
那一夜,山村无眠。
记忆学堂变成临时指挥中心。村民们轮流值守,有人煮姜汤,有人烧炭取暖。十二点整,时宁戴上耳机,按下发送键。
电波穿越沙漠、高原、城市、江河,无声扩散。
起初,只有极少数老式收音机能捕捉到这个隐秘频率。但一夜之间,奇迹发生。
哈尔滨一位退休工人半夜失眠,调频时意外收到这段广播。他听着听着,老泪纵横,立刻打电话给儿子:“你妈她爸是怎么死的,我一直没敢说……今晚,我要讲。”
成都一家深夜食堂里,老板娘边听边切菜,突然停下刀,对着客人说:“各位,今天这道泡菜,是我妈用观音土掺萝卜皮活下来的滋味。你们慢慢吃,我先哭一会儿。”
广州某中学宿舍,五个女生挤在一台收音机前,听完后默默抱在一起。第二天清晨,她们集体向校长递交请愿书:要求在语文课增设“家族记忆写作”单元。
深圳打工者阿强在工地帐篷里听到广播,当即给老家母亲打了电话:“妈,你说爷爷是饿死的……能不能详细讲讲?我想记下来,将来讲给我娃听。”
母亲愣了很久,终于开口:“你爷最后那天,攥着半块树皮不肯松手……他说,留着,兴许还能救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