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都重生了谁考公务员啊 > 第693章只能写两个名字的结婚证(第2页)

第693章只能写两个名字的结婚证(第2页)

那位评委怔住了,良久才低声说:“可规则总得有人守。”

“我们也守规则。”李振国平静回应,“我们遵守的是另一种规则??人不能不识字的规则,老人不能因为不会扫码而被医院拒之门外的规则,农民不能因为不懂政策而错过补贴的规则。这些不是法律条文,但它们比法律更古老??那是做人最基本的尊严。”

会议室一片寂静。

三天后,县政府发布通报:撤销查封决定,允许“杏花开了”在监管指导下恢复教学活动,并承诺协助解决部分师资备案问题。虽未完全承认其合法性,但态度已明显软化。

而这仅仅是风暴的开端。

一个月后,一场突如其来的舆情席卷全国。某省级电视台播出专题报道,题为《警惕“民间办学”乱象》,将“杏花开了”列为典型案例,指责其“绕过教育审批程序”“传播未经审核的知识内容”“存在意识形态风险”。节目中,一名所谓“专家”严肃警告:“教育是国家大事,岂容草根随意介入?”

舆论瞬间两极分化。

支持者怒斥媒体污名化基层自救行为,质疑为何教老人用微信也算“意识形态风险”;反对者则认为确实应加强管理,担心失控导致虚假信息泛滥。社交平台上骂战不断,有人甚至人肉搜索出几位志愿者的家庭住址,发出威胁。

压力如山压来。

陈着却没有第一时间回应。他知道,此刻任何辩解都可能激化对立。他选择了一个最原始的方式??发起“百人百村直播行动”:邀请一百位普通学员,在各自家乡进行二十四小时生活纪实直播,全程展示他们如何利用所学改变生活。

第一位登场的是一位甘肃养蜂人老马。镜头里,他戴着老花镜,一边检查蜂箱,一边用平板电脑查看气象预警APP。“以前看天吃饭,现在提前知道哪天要下雨,就能早点收蜜。”他还展示了如何用短视频平台销售土蜂蜜,月收入从八百涨到六千多。

第二位是贵州铜仁的留守妇女张秀英。她带着两个孩子住在破旧瓦房里,靠着平台学了编织手艺,如今在家接订单,还能辅导孩子作业。直播当天,她第一次用语音输入法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我不想再一个人过年》。

第三位是新疆喀什的一名维吾尔族退休医生,七十岁,自学汉语拼音后,开始在网络上义务解答村民健康咨询。他说:“我治不了大病,但我可以告诉他们什么时候该去医院。”

这些真实得近乎粗粝的画面,像细雨渗入大地。

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不是一场关于“是否合法”的争论,而是一场关于“谁配受教育、谁有权传授知识”的深层博弈。

一周之内,#我的老师在村里#话题冲上热搜榜首。超过二十万网友上传了自己的“草根教师”故事:有人拍下七十岁奶奶教邻居用支付宝买菜;有人记录工地工友晚上聚在一起学英语单词;还有人分享聋哑母亲通过手语AI软件第一次听到女儿叫“妈妈”。

更令人震动的是,教育部官网悄然发布一则通知:将在部分地区试点“社区终身学习点”建设项目,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教育服务,明确提到“借鉴民间创新经验”。

虽未点名,但谁都看得出来,风向变了。

春末的一个傍晚,陈着接到一个陌生来电。号码归属地是北京。

对方自称姓周,国务院某智库研究员。“我们一直在关注你们。”他说,“高层内部已经有讨论,认为当前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结构性缺失,尤其在数字鸿沟领域。你们做的事,其实是在补体制的短板。”

陈着没说话。

“问题是,”对方顿了顿,“你们走得比政策快了太多。现在有两种可能:一是被纳入体系,获得资源支持,但也意味着要接受更多约束;二是继续独立前行,但未来面临的阻力只会更大。”

“您想让我选哪个?”陈着终于开口。

“我不替你选。”那人笑了笑,“但我建议你想清楚一件事:变革的本质,不是对抗,而是重构。真正的胜利,不是打败旧制度,而是让新秩序变得不可忽视、不可替代。”

电话挂断后,陈着独自走上楼顶。

城市的灯火在脚下铺展,像一片星河。他掏出手机,打开“边缘声音档案”的最新条目。今天新增了四百二十三条记录,来自全国各地:内蒙古牧民用无人机拍摄草场退化情况并提交环保部门;四川凉山的孩子们用编程做出一款模拟彝历节日的小游戏;黑龙江边境小镇的居民组建“银发网管队”,帮全镇老人防诈骗……

他忽然想起父亲。

那个一辈子默默无闻的技术员,直到退休也没评上高级职称。但他记得,小时候家里总有邻居来找父亲修电器、看图纸、帮忙写申请书。父亲从不推辞,常说一句话:“懂点东西,就得让人也沾点光。”

原来传承早已开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