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都重生了谁考公务员啊 > 第697章党争(第3页)

第697章党争(第3页)

此举赢得广泛赞誉。央视专题报道指出:“这不是一场颠覆,而是一场回归??教育正在回到它最初的模样:源于生活,服务人民。”

春天来得悄无声息。柳枝抽芽,桃花初绽。平台迎来了第10万名活跃学习者。是个甘肃定西的放羊娃,十三岁,名叫马强。他通过太阳能充电宝坚持学习,不仅补上了落下的功课,还自学了基础编程。他在平台上留下一句话:“我想做个APP,能让羊群自动报数,这样爷爷就不用天天挨个点了。”

技术组真的帮他实现了原型。用树莓派加摄像头,配合简单算法,完成了初步识别功能。项目命名为“智慧牧羊计划”,并向全国牧区免费开源。

这件事再次引爆网络。有网友调侃:“下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可能正躲在西北荒山上一边放羊一边敲代码。”

但陈着知道,这不仅仅是励志故事。它象征着一种可能性的解放??当知识不再被锁在围墙之内,当工具不再只为少数人掌握,每一个普通人,都有机会用自己的方式改变命运。

五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终身学习促进法》立法调研。起草小组专程走访平台十个典型节点,听取学员意见。在云南怒江的一个傈僳族村落,一位七十岁的老人拉着调研组成员的手说:“我活了大半辈子,第一次觉得自己有用。我会认字了,能帮村里读通知、写申请,还能教孙子读书。这比给我发养老金还让我高兴。”

这句话被写进了立法说明。

夏至那天,平台正式上线“代际共学”功能。祖孙、母子、夫妻可以绑定账号,互相督促打卡,共享学习成就。第一天就有超过八万人参与。最受欢迎的课程组合是:《给奶奶的第一堂手机课》+《给孙子的传统手艺课》。

一位山东老人学会视频通话后,第一次看到远在深圳打工的儿子抱着新生儿的画面。他对着屏幕哭了好久,最后喃喃道:“原来我的重孙女长得像我娘。”

秋风起时,第一座“民间学习纪念馆”在贵州遵义落成。馆内陈列着三百件实物:老花镜、手抄课本、磨损严重的手机、写满批注的教材……每一件背后都有一个学习者的故事。入口处刻着一行字:

>“这里没有名人,只有不愿认命的人。”

陈着站在馆前,看着一群孩子围着一块电子屏,观看张秀兰的日记影像。一个小女孩仰头问他:“叔叔,我以后也能当老师吗?”

他蹲下身,认真地说:“你已经是了。只要你愿意教别人一点东西,你就是老师。”

冬至前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来邀请函,请他赴巴黎分享“中国基层学习网络创新经验”。他婉拒了,回信写道:

>“真正的经验不在会议室,而在每一个深夜亮着屏幕的屋檐下。

>请你们去看那些女人在灶边学写字的手,

>去听那些老人第一次念出孙子名字的声音,

>去感受那些孩子发现‘原来我也能学会’时眼里的光。

>那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新年钟声敲响前夜,他独自坐在办公室,打开平台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全年新增学习者超百万,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民间自建教学点突破五千个;用户平均年龄41。7岁,最小3岁,最大98岁;最受欢迎的课程前三名为:《普通话入门》《家庭财务管理》《儿童心理陪伴》。

而在所有留言中,有一条被系统自动置顶:

>“以前我觉得活着就是熬日子。

>现在我知道,只要还想学,每一天都能重生。”

陈着合上电脑,走到窗前。城市灯火璀璨,宛如星河倾泻。他知道,这条路还很长,质疑不会停止,困难仍会接踵而至。但他也清楚,有些火焰一旦点燃,风就再也吹不灭了。

他掏出手机,给所有人发了一条短信:

>“新年快乐。

>明天,又是新的一课。”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