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从机械猎人开始 > 第九十七章 碳金征召令(第1页)

第九十七章 碳金征召令(第1页)

深网女士再一次看了看高工脚下的机械残骸,以及叼着‘名状雪茄’,嚣张无比的某人。

突然有些庆幸,当初把自己带入星际的,幸亏是对方。

天灾文明不强吗?

很强啊!

一个名状之菌,就能。。。

雨停了。

林远的坟前积了一圈浅水,像一面不规则的镜子,映着灰蓝的天光和几颗尚未隐去的晨星。苏婉蹲下身,用一块旧布轻轻擦去墓碑上的水珠。那碑是用南极冰芯熔铸而成,透明如水晶,内里封存着一段录音磁带??正是那首母亲的小调,在量子场中永不磨损。

她没有说话。

阿哲站在不远处,手里抱着一台改装过的声波共振仪,外壳上贴满了各地寄来的标签:西伯利亚、撒哈拉边缘、太平洋环礁、火星第三殖民站……每一张都写着一句话:“我们听见了。”他调试着频率,将设备对准墓碑中心。一声极轻的嗡鸣扩散开来,像是从地底深处浮起的叹息。

风动了。

起初只是草尖微颤,接着整片草原仿佛被唤醒,成千上万根金属雕塑随气流摆动,发出高低错落的泛音。这些原本静默的艺术装置,如今已成了天然的共鸣阵列,受地球整体振动模式影响,能自发响应特定声场。它们曾记录《第十三和弦》,也曾为“回应之星”校准过脉冲节奏。

今天,它们要唱一首新的歌。

不是编排好的旋律,也不是任何已知语言构成的吟诵。而是一种纯粹的、由集体意识驱动的声音流动。来自全球七百多个城市的音语者在同一时刻启动本地共振节点:东京地下隧道里的铜管阵列开始低频震颤;秘鲁高原上的石屋群在风中形成驻波;新加坡海上浮台的液态膜面泛起规律涟漪;甚至月球背面废弃观测站的太阳能支架,也在真空里以电磁形式“哼”出人类无法听见却可测量的谐波。

这一切,都是为了传递一个简单的动作??告别。

但宇宙从不接受单向的告白。

当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时,天空突然暗了下来。不是乌云蔽日,而是某种更高维度的遮挡。卫星传回的画面显示,一颗从未登记过的天体正缓缓进入地球同步轨道。它没有实体轮廓,也不反射光线,只在红外与引力波频段显现出模糊的环形结构,直径约等于月球的三分之一。

更诡异的是,它的运行轨迹完全违背开普勒定律,仿佛不受引力束缚,更像是“漂浮”在时空褶皱之中。

“它来了。”苏婉低声说。

阿哲抬头望着那片扭曲的空域,手指仍在调整仪器。“不是‘它’。”他说,“是‘他们’。”

话音未落,地面开始震动。

不是地震,而是某种精准到纳米级的共振。所有金属雕塑同时发出高音C的基频,持续整整十七秒,然后戛然而止。紧接着,林远墓前的积水忽然升起,化作无数细小水珠悬浮于空中,排列成一行行螺旋状符号??那不是文字,也不是数学公式,而是一种以声谱拓扑为基础的信息编码方式,曾在“回应之星”的闪烁中出现过雏形。

苏婉立刻取出便携式解码器,接入全球声网主干。三分钟后,翻译结果浮现:

>**“容器已空,通道开启。请命名下一守门人。”**

人群骚动起来。

这不是问候,不是哀悼,而是一次正式的交接请求。就像当年十二把椅子逐一崩解,最后一席留给了林远一样,此刻,宇宙正在等待下一个愿意“放手”的人。

可谁又能接下这份重量?

有人提议由苏婉继承,她是唯一全程参与声灵接触计划的科学家;有人认为应交给阿哲,他是最早推动共感训练的实践者;还有人主张让全球投票选出代表。争论声渐起,如同十年前那次关于“如何代表人类发声”的辩论重演。

唯有风,依旧沉默。

直到一个小女孩走上前来。

她约莫八岁,穿着洗得发白的棉布裙,脚上一双旧胶鞋沾满泥泞。没人认识她,她也没说自己从哪儿来。她只是走到墓碑前,从怀里掏出一支竹笛??那是云南山区孩子最常见的玩具,用山间老竹手工削制,音色粗糙却清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