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想回家吃饭。”
举世哗然。
林昭却只是望着夜空,轻声回应:“好,等你学会唱歌,我们就接你回来。”
从此,每年春分之夜,全球孩童都会在同一时刻仰望星空,齐声哼唱一首无词之歌。科学家称其为“星际胎动监测计划”,民间则叫它“摇篮曲行动”。
而在宇宙的某个角落,一颗遥远的行星上,一个新的文明正从海洋中崛起。它们的第一种交流方式,不是触碰,不是化学信号,而是??
歌声。
它们不知道为何天生就会共鸣,也不理解为何幼体总爱模仿某种来自深空的低频振动。
但它们本能地知道:
那声音里,有家的方向。
某日深夜,林昭再次登上喜马拉雅。
她不再盘坐,而是席地而卧,耳朵贴近冰雪。
她听到了。
地球的心跳。
缓慢、有力,带着些许疲惫,却坚定无比。
而在那心跳之间,夹杂着亿万生灵的低语、欢笑、哭泣、歌唱。
她忽然明白,所谓“母频之心”,从来就不在某一处。
它就在每一次愿意倾听的瞬间里。
在每一次选择共鸣而非对抗的刹那中。
在每一个敢于开口、哪怕跑调也不停止的喉咙里。
她缓缓闭上眼,嘴角含笑。
这一夜,她做了个梦。
梦见自己变成了一颗种子,落入无垠星海。
风带着她飞行,穿过星云,掠过黑洞边缘,最终坠入一颗蓝色星球。
那里,有个孩子捡起她,轻轻放进泥土。
然后唱起歌来。
调子很生涩,跑了好几个音。
但她听得出来。
那是??
《小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