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昭点头,取出那支白玉笛。自从日记本旁发现它以来,他从未吹奏过,因为它总在无人时自行鸣响,音色清澈如童声。今夜,他终于决定试一试。
笛尖触唇,尚未运气,一股暖流自胸腔涌上。第一个音符脱口而出,并非人为控制,而是某种更深的存在通过他在发声。紧接着,飞船AI突然播报:
“检测到高维共振链激活……正在连接十三个已灭绝文明的记忆节点……接入成功。”
全息屏展开,画面交错闪现:
-一颗蓝绿色星球,城市建在巨树顶端,居民以光语交流,最后一位长老抱着婴儿跃入燃烧的大气层;
-一片液态金属海洋,浮现出亿万面孔,齐声吟诵一首关于遗忘的诗;
-一座纯由声音构筑的宫殿,随着主人最后一口气息坍塌,化作流星雨洒向宇宙;
-还有那十三根石柱环绕的湖泊,湖心少年转过身来,直视镜头,嘴唇开合:
“轮到你了。”
信号中断前,所有画面共同浮现一行字:
>“第十四次觉醒,始于一人之音,终于万灵同歌。”
林昭放下笛子,双手微抖。他知道,自己不能再只是“记录者”。他是被选中的“续写者”。
他召集全体船员,宣布启动“稚音回响协议”??归音号将不再被动接收信息,而是主动释放一种新型声波脉冲,其核心频率基于人类婴儿的第一声啼哭,辅以母亲哼唱的摇篮曲基频,再叠加《我还记得》的主旋律变奏。这种复合音波不具备攻击性,却能在高维空间引发连锁共鸣,唤醒潜在的共感能力。
“我们要做的,不是征服,也不是拯救。”林昭说,“是唤醒。让那些忘记如何哭泣的文明,重新听见自己的心跳。”
行动开始当晚,距离最近的一颗类地行星产生了反应。探测器传回图像:荒芜的地表裂开缝隙,钻出无数晶簇,每一根都像微型竖琴,随风奏出断续旋律。经分析,这段音乐竟与三千年前地球某部落祭祀仪式中的祝祷曲高度相似。
“这不是巧合。”副驾驶喃喃道,“这是血脉共鸣。”
而在地球,新生儿啼哭频率普遍上升13%,且多数婴儿睁开眼的第一刻,目光都会精准锁定天空某一点??正是归音号当前所在方位。儿科医院记录到多个案例:母亲哺乳时无意识哼唱《我还记得》,婴儿竟能完整接唱副歌,音准丝毫不差。
最诡异的现象发生在云南山区小学。那株从广播喇叭旁生长出来的玉竹,已在三个月内长成参天巨木,枝叶伸展成天然音乐厅结构。每逢月圆之夜,树叶会自动调节角度,聚焦接收来自深空的声波信号,并将其转化为可视光影投射于地面。村民们称之为“天书降演”。
某夜,光影拼出一幅地图:标记点遍布全球,共十三处,分别是昆仑山口、埃及金字塔群、玛雅奇琴伊察、复活节岛、巨石阵、吴哥窟、纳斯卡线条中心、摩亨佐-达罗遗址、戈贝克力石阵、秘鲁马丘比丘、埃塞俄比亚拉利贝拉教堂群、日本绳文时代遗址、以及南极洲一处未公开的冰下建筑群。
联合国立即组建联合科考队。当他们抵达南极站点时,冰层之下赫然现出一座巨大圆形剧场,墙壁刻满各种文字,中央矗立一尊雕像??少年模样,手持白竹笛,左耳后一颗朱砂痣清晰可见。
雕像脚下,铭文写道:
>“凡能奏响此笛者,即为言律座继任之人。
>
>条件有三:
>一、生于大业十二年;
>二、曾失声十年以上;
>三、心中仍有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