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穿越大明,我要逆天改命 > 第2430章(第1页)

第2430章(第1页)

第2430章

与黄四海的单打独斗不同,沈青面对的是一座城市的顽疾。

他是带着使命感的,因为他自认是沈括的后人,体内流淌着祖先探索自然、经世致用的血液。

京城排水,积弊已久。

沈青没有急于动手,而是花了整整三个月时间,带着自制的测量工具,走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钻遍了每一个能进入的暗沟角落。

他绘制了详尽的京城地势图和现有排水管网图,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高程、管径、流向、淤塞点。

惊世骇俗的“雨污分流”论

分析完所有数据,沈青得出了一个让当时所有工部官员都瞠目结舌的结论。

京城排水的根本问题在于“雨污合流”。雨水和生活污水、粪便混在一起,不仅总量巨大,而且污水中的秽物极易在管道中沉淀淤积,堵塞通道。同时,大量的雨水被污染,也直接排入了河道,污染水源。

他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方案:雨污分流。

雨水系统:利用相对干净的自然降水。他主张修建更宽阔、更顺畅的明渠或大型陶管,根据京城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重新规划主干渠,让雨水能以最快速度直接排入护城河及外部的天然河道。

污水系统:专门收集生活污水和粪便,这正与黄四海的冲净器理念不谋而合。

铺设另一套独立的、管径稍小的陶管网络,将所有污水集中引导至城墙外预设的“化粪池”。

他设计的化粪池分为三格,利用沉淀和发酵原理,使固体秽物沉淀分解,上层相对澄清的液体可排放或用于灌溉,沉淀下来的污泥定期清理,可作为肥田的“金汁”。

这个理念在当时太过超前,遭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反对。

认为这是劳民伤财,多此一举。但沈青力排众议,在格物院的辩论会上,他指着自己绘制的图纸和模型,详细解释了合流的危害和分流的好处,言辞恳切,数据详实,最终打动了格物院的主事,并由此上达天听。

第二步:陶管矩阵与“龙骨架”设计

方案获批试点,真正的挑战在于施工。

首先是管道。原有的砖砌暗沟极易坍塌淤塞,石砌成本高昂。

沈青决定大规模使用改良的陶管。他设计了多种规格的圆形陶管,以及配套的T型、Y型、弯头等连接件。

为了增强强度和平滑度,他要求在陶管内壁施一层厚釉,并严格控制烧制过程中的变形。

其次是管网的铺设。这绝非简单的挖沟埋管。

沈青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干龙骨架”概念。他根据京城地势和街区布局,规划了数条贯穿南北东西的大型主干管,如同城市的“龙骨”。

主干管管径最大,埋深和坡度经过精确计算,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自流速度,避免沉积。

然后像肋骨一样,从主干管上分出各级支管,深入每一条街巷,最终接入每一户。

在铺设过程中,他引入了“检查井”的概念。

在管道交汇处、转弯处和每隔一定距离,就用砖砌筑一个竖井,井口用带孔的石板覆盖。这不仅便于日常检查和疏通,更重要的是,为未来的管网维护和扩展留下了接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