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穿越大明,我要逆天改命 > 第2438章(第1页)

第2438章(第1页)

第2438章

他们尝试了多种火管和水管的布置方式,最终采用了一种立式、多根细火管贯穿的设计,增加了受热面积。

材料使用了更耐压的铜合金,但焊接技术不过关,漏气是家常便饭。

他们不断改进密封工艺,采用法兰盘加石棉垫片的方式,勉强解决了问题。

但蒸汽压力始终提不高,导致动力不足。

轻型蒸汽机:传统蒸汽机的飞轮和连杆机构过于笨重。

鲁胜团队简化了结构,设计了一台卧式单缸蒸汽机,尽量使用轻质材料制造非关键部件。但效率和功率依然堪忧。

传动与转向:如何将蒸汽机的往复运动转化为车轮的旋转?

他们借鉴了火车和自行车的经验,设计了一套复杂的齿轮和链条组合,将动力传递给唯一驱动的后轮。

转向则参考了马车,通过一个舵杆连接前轮轴,由驾驶员手动控制,极为费力且不精确。

底盘与悬挂:沉重的锅炉和蒸汽机需要一个坚固的底盘。

他们用槽钢和角铁铆接了一个三轮车式的底盘,两个前轮负责转向,一个后轮负责驱动。

没有有效的悬挂系统,行驶在开封城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颠簸程度可想而知,被称为“骨头粉碎机”。

考虑到这“铁怪物”的速度和重量,刹车至关重要。他们设计了一套联动机构,同时制动两个后轮,但效果依然勉强。

研发过程充满了挫折。锅炉爆炸、传动系统断裂、转向失灵撞墙。。。。。。事故频发。经费一度紧张,外界质疑声不断,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转机来自于京城中央科研院的支援。欧阳询在成功研发自行车后,派来了精通传动和材料的技术骨干。同时,冶金所送来了最新研发的、强度更高的合金钢样本,使得制造更轻、更耐压的锅炉成为可能。

经过近乎偏执的反复改进,第一台“开封一号”蒸汽三轮汽车终于勉强可以运行了。

它外形丑陋,像个装着锅炉和烟囱的铁架子放在三个轮子上,行驶起来噪音巨大,黑烟滚滚,速度甚至比不上快跑的人,而且需要专人不停地添煤、监控压力表,驾驶员不仅要操控方向,还要兼顾蒸汽阀门。

但无论如何,它能够依靠自身的动力,“噗嗤噗嗤”地前进了!当“开封一号”冒着浓烟,缓慢而坚定地绕着科研所的院子行驶了一圈时,所有参与者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这标志着动力车辆时代的曙光,首次在中原大地上显现。

消息传开,再次震动朝野。朱兴明虽然没有像对待自行车那样立即推广,但给予了鲁胜团队极高的评价和持续的经费支持,鼓励他们继续改进。

自行车与蒸汽汽车的相继出现,标志着大明王朝的科技树,已经攀升到了一个令周边国家难以企及的高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