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4章
与后世汽车相比,它们更像是在三个轮子上安装了锅炉和蒸汽机的移动平台,但在这个时代,已是惊世骇俗的存在。
崇祯、周太后和沈诗诗看到这“铁怪物”,又是一阵惊讶。
尤其是看到侍卫往车后的煤水车里添加煤炭和清水时,更是觉得不可思议。
“这。。。。。。这东西,烧柴火就能自己走?”周太后难以置信地问。
“回母后,正是。原理与火车类似,只是更小,更灵活,可以在官道上行驶。”朱兴明笑着解释,亲自搀扶三位长辈登上中间那辆最大、改装也最用心的汽车。
汽车内部空间有限,但布置得还算舒适,设置了带有软垫的固定座椅,车窗亦可打开。
负责驾驶的是从科研所调来的熟练机械师,副驾驶位置则坐着一名侍卫。
准备工作就绪,机械师拉动几个操纵杆,打开了阀门。
锅炉内的压力逐渐升高,发出“嘶嘶”的声响。随着一声沉闷的汽笛比火车汽笛短促尖锐,蒸汽被导入气缸,推动活塞,通过复杂的连杆和齿轮传动到后轮。
“哐当。。。。。。噗嗤。。。。。。噗嗤。。。。。。”
车身猛地一震,然后开始缓慢地、伴随着巨大的噪音和浓密的黑烟,向前移动起来。
“动了!又动了!”周太后再次惊呼,这次带着更多的好奇。
沈诗诗也掩口轻笑,感受着这与火车截然不同的体验——更加颠簸,更加贴近地面,也更加。。。。。。真实。
崇祯紧紧抓住座椅旁的扶手,感受着身下传来的清晰震动和“噗嗤噗嗤”的规律声响。
车速确实不快,大约相当于常人快跑,但那种依靠自身动力、无马牵引而行的感觉,是前所未有的。他透过车窗,看着官道两旁的树木、田埂、水渠缓缓后移,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田间农夫停下劳作,目瞪口呆地望着这喷吐黑烟的“铁家伙”驶过。
“此物。。。。。。甚好。”崇祯评价道,虽然颠簸,虽然嘈杂,但他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力量与希望。“不依赖畜力,不惧路途遥远,假以时日,若能更平稳,更快捷,则天下交通,又将为之一变。”
朱兴明点头:“父皇明鉴。此物尚在摸索阶段,诸多不足。但正如这蒸汽机,初时笨拙,不断改进,方有今日火车之利。儿臣相信,假以时日,此车亦能如同自行车一般,遍及大明。”
车队沿着官道,不疾不徐地前行。
沿途,他们看到了更多新气象:平整宽阔的“水泥”官道一种仿照岭南特区技术铺设的新式路面,路旁偶尔可见树立的、刷着黑白漆的路标。
经过一些城镇时,能看到新建的、挂着“邮政局”牌子的建筑,以及门口停放的、用于投递信件的绿色自行车邮政系统改革的一部分。
甚至还看到了一处正在架设电线杆的工地,工人们喊着号子,将涂着柏油的木杆立起,那是正在铺设的、连接主要城市的电报线试点工程。
这一切,都让崇祯心潮澎湃。他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由钢铁、蒸汽、电力驱动的未来大明,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缓缓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