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绞杀军团的每一个人,都不应该承担这种风险。
所以每一台量产出来的烛龙三代,都要经过高强度的测试才行。
再加上烛龙三代虽然成本上减少了,但制作工艺上可就相对复杂了许多。
不是随随便便拼一拼就行的。
这六十台烛龙三代,加上试验机,勉强算六十一台。
再加上那十一台烛龙二代。
七十三台烛龙系列,在南极已经是一股很强悍的战斗力了。
这个数量,林凡其实还是很满意的。
现在摆在他面前的,唯一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就是这个战斗服的。
从蓝星联盟回来后,第二天全国各地的顶尖研究人员便来海上城市报到了。
林凡给了最好的待遇,住宿条件也拉满。
飞机刚落地,这些研究人员们放好行李就冲进了研究室开始琢磨。
一待就是一天,也顾不上休息。
看得出来,他们对这个战斗服还是很上心的。
此时红龙科技的实验室内,这会儿堪称是蓝星科研界的全明星阵容。
各国顶尖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围着一个粗糙的战斗服雏形模型观测着。
“林总,”一个头发花白的灯塔国材料学家推了推眼镜语气有些无奈,“纳米材料的自适应变形和能量导流接口…有点出入。”
“这雏形咱是有了,但离您要求的那种钢铁侠战甲级别的灵活与强大,差距太大了。”
“是啊,林总。”旁边一个毛熊的工程师接过话柄,“用来做能量核心的蓝冰与纳米单元的动态协调算法,我们试了十七套方案,稳定性始终无法保证。”
“强行上,可能会…boom!”
说着,他便做了个爆炸的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