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剑走偏锋的大明 > 第九百六十三章 想做点什么(第1页)

第九百六十三章 想做点什么(第1页)

可潘筠对倭国一直很戒备,锦衣卫给的情报中多次提及,国师甚忧之……

还建议他们趁着倭国没攻下虾夷,他们先派人过去传道受业,扩大羁縻州的范围。

石亨多次对此嗤之以鼻,并私下里和众部将讨论过,觉。。。

夜雨停歇,天光微明。江面浮着一层薄雾,像蒙了层纱,远处山影若隐若现。芦苇荡中那艘小船早已悄然驶离,只留下几片被踩倒的水草,在晨风里轻轻晃动。

陈素娥坐在船尾,手中捧着一碗热粥,却久久未动。她望着江心波纹一圈圈散开,忽然想起三十年前自己初为人妇时,也曾在这条江上泛舟赏月。那时丈夫沈文远还活着,两人并肩而坐,谈的是《孟子》中的“民为贵”,是王阳明“致良知”的真义。如今故人已逝,唯有他留下的残稿与信念,仍在暗流中穿行。

“师娘,您不喝吗?”一名年轻女子轻声问,是她新收的弟子林婉儿,原是苏州织坊里的女工,因识字便偷偷抄录《公民手册》,险些被抓,幸得李青山救出。

陈素娥回神一笑:“老了,胃口不如从前。”她将碗递过去,“你吃吧,路上还得撑很久。”

林婉儿摇头:“我不饿。倒是您,昨夜几乎没合眼,今早又亲自清点书册……您说这些书能改变天下,可我总觉得,我们就像在黑夜中点灯的人,不知道光能不能照到多远。”

“但至少,我们让黑暗不再完整。”陈素娥缓缓道,“你看这江上晨雾,浓得看不见对岸。可只要有一盏灯亮起,总会有人看见。他们会记住那一点光,等下次迷路时,就会朝着它走来。”

话音刚落,前方传来桨声。一艘更小的独木舟破雾而来,舟上一人戴竹笠、披蓑衣,正是接应他们的老艄公。他靠近后低声道:“前面有官军设卡,说是查私盐,实则专搜‘异书’。已有两艘货船被扣,船上人全押去了武昌府。”

李青山立刻站起身,手按刀柄:“走水路绕行如何?我知道一条旧河道,通汉水支流,虽窄但隐蔽。”

老艄公摇头:“三日前发大水,那条河口已被泥沙堵死。眼下只剩两条路:一是强闯关卡,二是弃舟登岸,改走陆路经荆门北上。”

“陆路危险更大。”陈素娥沉吟,“沿途驿站密布,盘查更严。且山路崎岖,书籍难运。”

“那就只能智取。”李青山眼中闪过一丝冷光,“我记得上次护送书队,有个办法??把书拆成单页,夹进账本、药方、甚至冥钞里,混在商队中过卡。”

林婉儿眼睛一亮:“还可以写成歌谣!我家乡有种采莲调,百姓都会唱。我们可以把《税赋正义》编成俚曲,教给沿江卖唱的盲艺人,让他们一路传下去。”

陈素娥凝视着她,许久才点头:“好主意。知识不止藏于纸上,也可流动于口中。古人说‘礼失求诸野’,今日我看,‘理失亦求诸歌’。”

众人商议定计,决定兵分三路:李青山带五名精干武士扮作药材商,携带蜡封教材直闯关卡;老艄公率船队佯装返航,引开巡逻官兵;陈素娥则与林婉儿等人化整为零,潜入附近村落,联络当地“赤莲信使”,以民间戏曲、童谣、庙会讲古等形式传播理念。

当日上午,关卡处果然戒备森严。六名绿营兵手持长矛立于岸边,一名千总模样的军官正翻检过往船只的货单。李青山所乘之船挂着“济世堂”旗号,舱中堆满黄芪、当归、茯苓等药材,表面毫无破绽。

“打开看看!”军官喝令。

两名士兵上前掀开箱盖,嗅了嗅,点头示意无异。

“等等!”另一人突然从角落抽出一本薄册,“这是什么?”

李青山神色不动:“《汤头歌诀》,学徒背诵用的。”

军官接过翻看,只见上面写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此方宗。”确是常见医书。

“还有这个呢?”士兵又拎出一卷纸,泛黄破损,像是废纸糊灯笼剩下的。

李青山叹气:“这是烧剩的账本,老家遭火灾,只剩这点底稿,准备带回重抄。”

军官粗略扫过,见满纸数字与田亩记录,便扔下:“走吧!别耽误老子吃饭!”

船缓缓通过,所有人松了一口气。殊不知那卷“废纸”上,赫然印着《议事会章程》第一条:“凡公共事务,须由利益相关者共议而决,不得擅专。”

与此同时,三十里外的小村祠堂内,一场“酬神戏”正在上演。台上演的是《杨家将》,锣鼓喧天,村民围坐观看。然而每段唱词之间,总有几个孩童跳出来唱一段新编的“莲花落”:

>“租田八亩缴六石,

>一家哭断肠。

>地主坐着收银钱,

>耕者饿断粮。

>为何不平?谁定规章?

>若大家齐声问一句??

>这世道,该不该改一改?”

起初人们只是笑闹,后来渐渐有人低头沉思。一位老农拉着孙子问:“这歌词是谁写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