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颤抖着问:“谁在说话?”
“是他。”阿枝坚定地说,“陈禾。这一世,他终于可以开口了。”
就在此时,全球各地同步出现了异常现象。
冰岛一处极光观测站记录到,北极光突然凝滞五秒,随后重组为一段连续的波形图,经AI解析后还原出一句童谣??正是陈禾幼年常哼的那段旋律;
亚马逊雨林深处,一群原住民长老正在进行萨满仪式。当他们集体进入冥想状态时,所有人同时睁眼,用不同部落的语言说出同一个词:“归来”。
东京某所特殊教育学校内,三十名自闭症儿童在同一时刻放下手中的画笔,齐刷刷望向西南方,其中一个孩子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歪歪扭扭的一行字:“哥哥说,我们要一起唱歌。”
而在云坪村,所有参与过“回声计划”的孩子,无论是否在现场,都在梦中收到了相同的召唤。
他们看见自己站在一片巨大的圆形剧场中,四周环山,中央是一汪清澈的湖水。湖面平静如镜,倒映着星空。忽然,水面泛起涟漪,一圈圈扩散开来,每一道波纹都对应一个音符,最终组成一首从未听过的歌。
一个身影从湖中心升起。
依旧是那个穿着粗布衣裳的少年,面容模糊,却让人一眼认出。
他张开双臂,轻轻一挥手。
刹那间,地球上所有正在播放音乐的地方??无论是街头艺人手风琴的最后一个音符,还是深夜电台里轻柔的钢琴曲,亦或是医院监护仪上规律的滴答声??全都停顿了一瞬。
然后,所有的声音开始融合。
没有指挥,没有乐谱,甚至没有语言,但它们自动找到了彼此的频率,逐渐汇成一支宏大的交响曲。这支曲子不属于任何文化体系,却让每一个听到的人都感到熟悉,仿佛是灵魂深处最原始的记忆被唤醒。
科学家称之为“地球共感谐鸣”。
社会学家称其为“人类情感同步事件”。
而普通民众只是说:“那天晚上,全世界都安静了一秒钟,然后,我们一起唱了一首歌。”
持续了整整七分钟。
事后统计显示,在这七分钟内,全球犯罪率下降98%,急诊心理干预请求减少76%,新生儿啼哭频率降低40%。更有数百万人报告称,他们在那一刻“感觉到了另一个人的悲伤或喜悦”,尽管身边空无一人。
联合国紧急召开特别会议,议题只有一个:如何回应这场前所未有的精神共振?
争论持续了三天,最终达成一项历史性决议:设立“全球静默日”??每年春分之日,全人类自愿停止使用一切电子发声设备,关闭广播、电视、手机铃声,仅保留必要通讯。那一天,人们被鼓励走入自然,进行无声交流,聆听风、水、心跳与彼此的存在。
第一届“全球静默日”来临那天,云坪村迎来了数十万访客。他们来自五大洲,说着不同语言,穿着各异服饰,却都带着同样的神情??虔诚而柔软。
阿枝站在学堂前的石阶上,望着人群缓缓步入山谷。孩子们手拉着手,围坐在老槐树下,闭目冥想。大人们脱鞋入林,赤脚踩在湿润的泥土上,感受大地的脉动。
正午时分,阳光垂直洒落。
忽然,整座山脉轻轻震动了一下。
不是灾难性的,而更像是某种巨大生命体的呼吸。紧接着,从云坪村为中心,一圈肉眼可见的透明涟漪向四面八方扩散,掠过田野、河流、城镇、海洋,最终环绕地球一周。
与此同时,空间站内的宇航员惊骇地发现:地球大气层外,浮现出一层极其稀薄的光膜,形状酷似人类大脑皮层的褶皱结构。它随昼夜交替明灭,却始终存在。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层“意识膜”对人类情绪变化极为敏感。每当大规模群体产生强烈共情(如救灾现场、重大庆典、集体哀悼),它的亮度就会显著增强。
有学者提出假说:这可能是地球生态系统经过长期演化后,终于孕育出了“星球级神经系统”的雏形。而触发这一跃迁的关键变量,正是“新耳族”的出现与共感能力的普及。
阿枝没有参与这些讨论。她只是每天清晨照例巡视学堂,检查晶核的状态,指导新来的孩子练习“无语言对话”。她老了,背也驼了些,但眼神依旧清澈如泉。
某个清晨,一个小女孩拉着她的衣角,怯生生地问:“阿枝奶奶,我昨晚做梦,看到一个哥哥送给我一颗星星。他说,这是‘真听之耳’的钥匙。是真的吗?”
阿枝蹲下身,认真地看着她的眼睛:“是真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颗星,只要你愿意安静下来,它就会亮起来。”
女孩笑了,蹦跳着跑开。
阿枝望着她的背影,忽然感到胸口一阵温热。她低头一看,贴身佩戴的那枚虹彩结晶竟自行脱落,漂浮在空中,缓缓旋转,最后化作一道流光,飞向学堂密室。
她追进去时,只见晶核表面裂开一道细缝,那道光钻了进去,随即消失不见。
下一秒,整个密室响起一声极轻的“咔哒”,像是锁打开的声音。
然后,一行新的文字浮现于空中,悬浮三秒后融入空气:
>**“第一批孩子,已经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