署名是:云坪村?共感学堂全体师生。
二十四小时内,该信件获得超过八千万人次的情感共鸣标记,相当于全球近十分之一人口以心应心地签下了名字。
最终,大会决议改为“支持建立国际共感伦理委员会”,由使用者、心理学家、技术专家及民间代表共同制定规则,而非政府单方面管控。
消息传来那天,村里放了一场烟花。
没有电子投影,没有虚拟特效,就是最原始的火药与光。孩子们欢呼奔跑,老人们含笑注视,情侣们相拥而立。
小禾站在山坡上,望着漫天星火,忽然觉得这一切像一场梦。
“你在想什么?”苏青走来,递给她一杯热姜茶。
“我在想,三十年前,你父亲冒着全人类质疑的风险启动这项计划时,有没有想过今天?”
她抿了一口茶,温热顺着喉咙滑下,“他一定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因此流泪,也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因此重逢。但他选择了相信??相信人心值得被听见。”
苏青望着远方,轻声道:“他还相信,总有一天,会有一个女孩站在槐树下,用一支破埙吹响整个世界的回音。”
小禾笑了:“那你呢?你现在相信什么?”
他转头看她,月光落在他眼角,照见一丝久违的柔软:“我相信……有些人注定要相遇,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让彼此不再孤单。”
就在此时,阿念突然传来讯息:
>“检测到异常信号源,坐标位于西伯利亚冻土带深处。初步分析显示,其频率与初代‘三圣物’高度吻合,疑似另一套遗失的共感装置。”
两人对视一眼,心中同时浮现一个名字:**林知远从未提及的‘B计划’**。
“要去看看吗?”苏青问。
小禾握紧手中的陶埙,点了点头:“去吧。不过这次,别一个人走了。”
“好。”他笑了,“这次我们一起。”
数日后,他们启程北上。随行的还有陈屿与E-7、退役士兵李岩、那位听见弟弟声音的少女,以及一对决定复婚的夫妻。三十七名首批学员中,有十一人自愿加入探索队。
飞机穿越极夜,飞向永恒冰原。
而在他们身后,云坪村的玉笛依旧悬于夜空,不断重复发送那句简单的回应:
>“在呢。”
>“在呢。”
>“在呢。”
地球另一端,某个病房里,一位临终老人戴着耳机,听着远方传来的合唱歌谣,嘴角微微上扬。
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在共感终端按下按钮:
>“谢谢你,听见我。”
信号上传的瞬间,全球共有九百二十三人同时收到这条留言。他们不认识他,但从这一刻起,他的存在已被世界温柔承接。
风仍在吹,笛声未止。
故事还在继续,
因为只要还有人愿意开口,
就永远有人,愿意回答一句:
“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