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当灾难来临,真正撑起希望的,往往是那些被忽视的微光。
>那些在课堂外自学的孩子,
>那些在田埂边画电路图的少年,
>那些相信“我能行”的瞬间??
>才是最真实的力量。
夏日渐深,萤火的光却没有丝毫减弱。
七月一日,文彬学堂迎来第一次“毕业典礼”。没有学位帽,没有颁奖台,只有七个试点教学点同步举行的“成果展”。
在北京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们展示了他们改造的“流动餐车智能温控系统”,帮助街头摊贩减少食物浪费;
在四川彝寨,一群女孩用竹编工艺结合传感器技术,做出了会报警的“防溺水手环”;
而在青山村本地,小丫带着团队发布了“萤火OS1。0”??一款专为低配置设备优化的操作系统,能在512MB内存的老电脑上流畅运行教学软件。
赵振国作为“助教代表”发言,只说了短短几句:
“你们没有毕业,只是换了个教室继续学习。
这个世界的问题太多,
而你们,是第一批拿起工具去解决它们的人。”
掌声经久不息。
典礼结束后,王秀兰悄悄拉住他的手:“你看,咱家小丫多厉害。”
赵振国笑着点头,握紧妻子的手。他知道,这一切的背后,是无数个像秀兰一样的母亲,在深夜缝补设备防尘罩,在灶台边热着姜汤,在风雨中守望归途。
她们不曾站上舞台,却是这束光最初的火种。
夜色再度降临,繁星如海。
赵振国独自登上村后的小山坡,那里立着一根新装的信号塔,顶端缀着一盏小小的LED灯,随风微微摇晃,像是回应天上的星辰。
他掏出手机,打开“银河种子库”后台,看到最新一条投稿来自西藏双湖县。作者是个十岁的藏族男孩,名字叫扎西。
他上传的是一幅手绘图纸,标题写着:《能把云变成水的机器》。
旁边附有一段语音,带着浓重口音却充满期待:“老师说,天上飘的云都是水汽。我想做个大风扇,把云吹到没水的地方,让它下雨。我知道很难,但我已经开始画图纸了。”
赵振国听着这段语音,笑了,又红了眼眶。
他点击“入库成功”按钮,系统自动回复:
“亲爱的扎西,你的梦想已被永久保存。编号:GK-2025-0701-001。我们将陪你一起寻找答案。”
然后,他仰起头,望着满天星斗,轻声说:
“杨工,你看到了吗?
这光,越过了雪山、荒漠、贫瘠的土地,
正一寸一寸,照亮中国最远的角落。”
风拂过山岗,仿佛有谁在回应。
他知道,这条路还很长。
但他也知道,只要还有一个孩子愿意抬头看天,
还有一位母亲愿意陪他画图,
还有一双手愿意在黑暗中摸索电线??
光,就不会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