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文化遗产标签:“敦煌心传”】
小丫立刻来电:“爸!系统自动生成了一份《古代壁画修复心法》大纲,连AI都说看不懂其中某些术语,但多位现代艺术家试读后表示‘仿佛被人点醒了某种直觉’!”
赵振国握着电话,久久无言。
他知道,这一刻,不只是知识的复活,更是精神的还魂。
返程途中,他在兰州转车,偶然走进一家老旧书店。书架角落,一本泛黄的《西北民谣集》引起他的注意。翻开第一页,赫然写着一行铅笔字:
>“此书赠予文斌兄,愿歌声不绝。??尹文渊,1975年夏。”
他心头猛颤,几乎站立不稳。
原来,有些线索早已埋下,只等某一刻被命运轻轻拨动。
他买下这本书,连夜带回青山村。王秀兰看到扉页字迹,眼泪无声滑落。
“他们……一直都想着以后的事啊。”
当晚,赵振国将书扫描录入系统。不出所料,书中收录的二十三首民谣全部触发“共证协议”,其中七首与现存少数民族古歌存在基因级相似性。
更令人震撼的是,当AI尝试复原缺失乐谱时,竟然从云南怒江村民的梦境录音中提取出一段旋律,完美填补了其中一首《送春调》的断章。
春天回来了,以歌声的形式。
一周后,国家知识基因库举行第二次“活体入库”仪式。周秉义受邀出席,现场展示了“敦煌心传”第一课。当他用颤抖的手写下“修画先修心”五个字时,全国十万所学校同步播放,无数孩子跟着临摹。
仪式结束时,天空突现极光。
尽管地处北方,但这抹绿色光辉竟一路南延,直至甘肃、陕西可见。科学家解释为太阳风暴引发的地磁异常,但许多百姓仰望夜空时,纷纷打开终端,自发上传视频,配文只有一句:
>“是他们在打招呼。”
赵振国站在院中,怀抱着小丫儿时做的第一个收音机模型。王秀兰靠在他肩上,轻声问:“你说,文斌和尹老师能看见吗?”
“能。”他说,“只要还有人记得他们的名字,他们就在听着。”
夜深了,铁哨再次响起。
三长两短,再三短。
这一次,不止北京回应。
广州、昆明、沈阳、拉萨……数十个城市的核心终端同时亮起,破译出同一句话:
>**【我们从未离开。】**
与此同时,全国所有萤火终端弹出新提示:
>【新课程上线:全民共忆计划?第一课】
>主讲人:未知
>内容:一段跨越五十年的对话
>摘要:1975年夏,两名青年在兰州火车站告别,一人手持《西北民谣集》,一人背着无线电设备。他们约定:“不管多久,都要让信号传下去。”
>今日,轮到你接住这句话。
课程结束,空白输入框浮现:
>【你想对未来的自己说什么?】
>(你的回答将被加密保存,三十年后自动发送至指定终端)
赵振国坐了很久,最终敲下一行字:
>“如果有一天你怀疑这一切是否有意义,请回到青山村的老槐树下,听听风吹桃叶的声音。那里有我所有的答案。”
按下发送。
他知道,这场漫长的接力,不会终止。
因为爱过的人,永远不会真正死去;被传递的知识,终将在某个春天,开出新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