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重生七零:开局打猎养家,我把妻女宠上天 > 761赵振国画大饼(第1页)

761赵振国画大饼(第1页)

厨房里锅铲翻飞,香气四溢。

赵振国把最后一道“红焖斑鸠”端上桌,算上之前的“干烧野兔块”、“辣炒山鸡丁”、“蘑菇炖野鸽”、“香煎大雁脯”、“酱爆野兔丁”、“凉拌山野菜”和一大盆热气腾腾的“清炖蛇羹”,不多不少,正好八个菜,把八仙桌桌摆得满满当当。

当然,功劳算小白一半,毕竟在赵振国的嘴里,这满桌的荤腥,可不是他空间里的库存,而几乎都是小白的功劳。

李超人听说菜的来历,又多了几分兴趣。

赵振国还拎出。。。。。。

春风拂过山岗,桃花纷纷扬扬地落在那座新立的信号塔上。赵振国站在塔下,望着天边渐亮的晨光,手中握着一封刚从邮局取回的信。信封泛黄,边角磨损,寄件人一栏写着“杨文斌”,落款地址是甘肃张掖??那个他曾用双腿丈量草原、用笔记下每一场雨雪的地方。

他轻轻拆开信纸,熟悉的字迹跃入眼帘:

>“振国同志:

>

>我已不能再远行。医生说,旧伤复发,脊椎压迫神经,怕是撑不过这个夏天了。但我不能死在病床上,得回到青山村来,把最后几页‘农事手札’亲手交到你手里。

>

>这些年走遍西北,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这一代人拼了命记下的东西,到了下一代就变成了‘老掉牙’?不是年轻人不想听,是没人好好讲给他们听。所以我决定回来,在你们建的那个‘共忆学堂’里,当一名真正的老师。

>

>别担心我身体。只要还能说话,我就要把那些节气里的秘密、泥土中的智慧、祖辈传下来的歌谣,一句一句教给孩子们。他们不一定都去种地,但总该知道,饭碗是从哪里来的。

>

>请替我安排一下行程。我带了三箱子资料,还有半生行走的回忆。如果能在临走前,看到一群孩子齐声念出‘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我就算闭眼,也安心了。”

>

>??杨文斌

>2024年3月18日

赵振国读完,久久未语。风穿过桃枝,花瓣落在信纸上,像是一声无声的应答。

他转身走进屋,拨通小丫电话:“准备启动‘萤火讲堂’特别计划。杨老要回来了。”

三天后,一辆军绿色吉普车缓缓驶入青山村口。车身上沾满黄沙与泥痕,仿佛穿越了半个中国。杨文斌坐在副驾,裹着厚厚的羊毛毯,脸色苍白却眼神清亮。赵振国和王秀兰带着全村老少站在村道两旁迎接。孩子们手捧自制的花束,高声朗诵着《二十四节令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声音稚嫩而坚定,如溪流汇江。

杨文斌被抬下车时,眼角湿润。他抬头望见那座刻着“凡有人心处,皆可共忆”的信号塔,低声说:“好啊,终于有人替我们把话传下去了。”

次日清晨,“共忆学堂”正式开课。

这是一座由废弃小学改建而成的圆形教室,屋顶透明,阳光直洒中央讲台。四周墙面嵌有电子屏,实时滚动展示全国各地上传的传统技艺片段:陕北剪纸、徽州墨法、苗族银饰锻打……而正前方,挂着一幅巨大的手绘中国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正在开展“记忆传承行动”的村落坐标。

第一堂课,主题是“土会说话”。

杨文斌坐在轮椅上,面前摆着十几个陶罐,每个罐子里装着不同地区的土壤。

“你们看,”他拿起一撮黑土,“这是东北黑土地,肥得能攥出油来。可现在呢?化肥一撒三十年,土变硬了,蚯蚓没了,连老鼠都不爱打洞了。”

他又指向一罐红土:“这是福建丘陵的酸性土,本不适合耕作,但祖辈知道‘石灰调土、绿肥养根’,硬是种出了双季稻。可后来人不信这些‘土方子’,改用农药猛攻,结果呢?土死了,田荒了。”

教室一片寂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