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声音再次响起:“……只要还有人记得,那个人就没有真正死去。”
孩子们围坐一圈,静静听着,有的悄悄抹泪。
就在这时,洞内温度骤降,烛火忽明忽暗。紧接着,墙壁上的公式竟开始发光,如同被激活的电路。一幅全息影像缓缓浮现??是年轻的赵振国,穿着军装,站在实验台前。
>“若你看到此影像,说明‘记忆锚点’已与原始数据库同步。
>我留给你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份承诺:
>当世界再次陷入遗忘与分裂,请重启‘归音计划’。
>不为战争,不为权力,只为让每一个孤独的灵魂,都能听见回应。”
影像消失后,洞底传来轻微震动。一块石板缓缓移开,露出一个密封舱。舱内,是一套完整的微型声波发生器,以及一本手写笔记,扉页写着:
>**《归音计划?终章预案》**
>制定者:赵振国|时间:1971年冬(临终前七日)
小丫翻开第一页,泪水滑落。
里面详细记载了如何在全球通讯中断、文明崩塌的极端情况下,仅凭人力与简易设备重建《归谣》系统。最后一行写道:
>“我相信那一天不会到来。
>但如果来了,请告诉我的女儿:
>灯,永远不要熄。
>哪怕只剩一人听见,也要继续唱下去。”
她合上笔记,深深吸了一口气。
当晚,她召集全村人,在碑林举行了一场特殊的交接仪式。
她将一枚刻有“守灯人”三字的青铜钥匙,交到小女孩手中??就是那个曾问“灯还会亮吗”的孩子。
“你愿意接下这份责任吗?”小丫问。
女孩挺起胸膛,大声说:“我愿意!我要让全世界都听见歌声!”
众人鼓掌欢呼。
小丫退后一步,看着新任守灯人点燃第一盏灯,忽然感到一阵轻松,仿佛压在肩上四十余年的重担,终于落地。
她转身走向父亲的碑,轻轻抚摸那行字:“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归谣守灯人第一代。”
“爸,”她低声说,“我交棒了。下一代,比我们更强。”
风起了,槐花瓣如雪纷飞。
她抬头望天,极光悄然浮现,不再是文字,不再是画面,而是一首正在书写的诗??由千万人的声音共同谱写,永不完结。
多年以后,当那位小女孩也成为白发苍苍的导师,在遥远的非洲村落教孩子们哼唱《归谣》时,她总会说起那个春天的夜晚:
“灯妈妈告诉我,真正的光明,不是来自太阳,也不是来自电灯。
是来自一颗不肯遗忘的心。
只要你还记得谁,谁就还在。
只要你还在唱,路就还在。
而只要路在,
回家的人,
终会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