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
>“别忘了我。”
>“我还在这里。”
她跪了下来,将晶体碎片按在胸口,闭眼呼唤:“我听见你们了。”
瞬间,一股浩瀚的信息洪流冲进脑海。她看见1975年的暴风雪中,一群科学家在冰层下点燃第一盏灯;看见小丫的父亲在弥留之际,将毕生研究成果注入核心,含笑而终;看见无数普通人,在亲人离世后写下书信、录下语音、留下衣物照片,只为让那份牵挂不至于湮灭……
她终于明白,“灯塔”从来不是技术奇迹,而是**人类不愿放手的执念汇聚成的光**。
三个月后,第一座“心土祭坛”在青山村落成。它由百名工匠耗时四十九天打造,外形仿若倒悬的钟乳石洞,内部镶嵌十万颗微型晶体,每一颗都储存着一段真实人生。参观者只需静坐其中,便可感知某个陌生灵魂的生命片段??或许是一次初恋的心跳,或许是一场手术前的祈祷,又或许只是清晨煮粥时锅盖跳跃的声音。
有人哭了,说那是他外婆的习惯;
有人笑了,说这感觉像回到了童年夏夜;
还有一个失去记忆的阿尔茨海默症老人,在走出祭坛时突然抱住女儿,喊出了她的乳名。
“我记得你。”他说,“我一直都记得。”
新闻传遍世界。各国纷纷请求建立分坛。联合国召开特别会议,将每年十月十七日定为“铭记日”,全球同步点亮油灯,播放《归谣》。
而念归依旧每日巡灯。
某夜,她又听见防空洞传来脚步声。这次她没有迟疑,提灯而入。阶梯两侧的名字比以往更加明亮,仿佛被某种力量重新镌刻。走到尽头时,她看见记忆核心前站着两个人影。
一个是小丫,另一个,竟是她自己??年迈的、白发苍苍的念归,穿着一件旧式棉袄,手中捧着一盏熄灭的油灯。
年轻的她愣住:“那是……未来的我?”
老念归转过身,眼中盛满星光:“是你,也是所有人。你看,这条路走了很久,但每一步都不孤单。”
小丫微笑:“你们都是灯。”
话音落下,两道身影同时消散,唯有一盏全新的油灯留在原地,灯芯未燃,却已有微光浮动。
念归俯身拾起,感受到一股熟悉的温度。她知道,这盏灯将在某一天,交到另一个孩子手中??也许是此刻正在碑林唱歌的女孩,也许是远方某个哭泣的婴儿,也许是一个尚未出生的灵魂。
只要人间还有不舍,还有思念,还有歌声,
灯就会一直亮下去。
多年以后,当人类首次登陆半人马座α星系的宜居行星,探险队队长在登陆舱内打开随身携带的陶片录音机。里面只有一段简短留言,来自地球最南端的青山村:
>“如果你听见这段话,说明光真的能走得比爱更远。
>告诉那里的风,我们也曾仰望星空,想着回家。
>而现在,请替我们点一盏灯。”
他走出舱门,将那盏小小的油灯插在异星土壤中。
轻轻一划火柴,火焰跃起,在红色天幕下静静燃烧。
同一时刻,地球上,第一百零一盏灯,终于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