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历史不是胜利者的记录,而是所有人的记忆。’”
>
>“我一直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直到读了《遗忘之前》。”
>
>“我决定做点什么。哪怕只是写下一个名字,一段话。”
落款处没有署名,只留下一个邮箱地址。春棠将信递给张明远和沈明辉,两人看完后都沉默了许久。
“这是来自普通人的真实回响。”沈明辉低声说,“他们开始觉醒了。”
“是啊。”张明远点头,“我们或许无法改变整个世界,但至少,我们在唤醒一部分人。”
春棠合上信封,轻轻放在桌上。她望向窗外,远处的孩子们正在堆雪人,笑声清脆,仿佛这片土地从未经历过风雨。
“我们要继续下去。”她轻声说,“不只是为了过去的人,也为了现在活着的我们。”
“还有未来的人。”张明远补充道。
“对。”春棠点头,“如果连我们都选择沉默,那谁还会记得?”
于是,他们重新投入写作。这一次,他们不再仅仅整理口述史,而是尝试用小说的形式,讲述那些被掩埋的故事。他们知道,比起严肃的纪实文字,故事更容易被人接受,也更容易流传。
**九十二**
新书的构思持续了整整一个月。他们围坐在老屋的木桌旁,反复讨论人物设定、情节走向,以及如何在不违背事实的前提下,让故事更具感染力。
“我们可以从一位普通教师的视角切入。”沈明辉建议,“通过他的经历,带出那个时代的变迁。”
“然后加入几个学生角色。”张明远补充,“让他们在不同的命运中挣扎、成长,甚至迷失。”
“最后,再让他们的后代重聚。”春棠缓缓说道,“让那段被遗忘的历史,在新一代的手中重现。”
他们一边回忆过去的采访资料,一边翻阅手头的旧笔记,从中提取真实事件作为原型。每一段对话、每一个场景,他们都尽量贴近现实,避免过度渲染。
“这不是虚构。”春棠在写第一稿时写道,“这只是另一种形式的记录。”
他们在书中塑造了一位名叫林致远的教师,他在动荡年代坚持教书育人,却被误解、排挤,最终被迫离开讲台。他的学生们各自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有人选择沉默,有人选择抗争,有人则在多年后试图找回真相。
这本书的名字叫《沉默者的声音》。
**九十三**
当最后一章完成时,已是深夜。三人围坐在炉火旁,彼此看着对方疲惫却满足的神情。
“终于写完了。”沈明辉长舒一口气,“这比整理口述史还要难。”
“因为这次,我们不仅要记录,还要讲故事。”张明远笑了笑,“而故事,是最容易打动人心的。”
春棠翻开书稿,轻轻抚摸纸页上的字迹:“希望它能传到更多人手里。”
他们知道,这本书的传播将更加困难。毕竟,它不仅记录了历史,还以文学的方式呈现了那些曾被刻意掩盖的事实。
但他们也明白,正因如此,才更值得去写。
他们决定采用分段发布的方式,将全书分成多个章节,分别上传至不同的平台,并利用加密技术保护数据安全。同时,他们联系了几位海外出版人,希望能将这本书翻译成英文、法文等多种语言,让更多人看到。
“只要有一本书幸存下来,就还有希望。”春棠在邮件中写道。
**九十四**
几天后,第一部分章节在网络上悄然上线。起初,只有少数读者关注,但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阅读、转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