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三人同时意识到,所谓“技艺”,不只是动作的重复,更是感官的极致训练。
下午,曹阳带他们去看山场。一行人穿行在陡峭的岩缝之间,脚下是碎石与苔藓交织的小径。他边走边讲:“武夷岩茶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它的生长环境??丹霞地貌,风化岩层,昼夜温差大。每一片叶子都带着岩石的记忆。”
苏晓雯突然停下脚步,望着一面几乎垂直的崖壁:“那里……也有茶树?”
“有。”曹阳指着峭壁上几株矮小却虬劲的植株,“那是‘石中仙’,五十年才长一尺高,采一次不过二两茶。但味道最烈,像刀锋划过喉咙。”
“值得吗?”她喃喃。
“你觉得呢?”曹阳反问。
她久久未语,直到风吹动树叶发出沙响,才低声说:“也许……有些东西的价值,不在于产出多少,而在于它证明了人类可以多么执着。”
曹阳笑了:“你已经入门了。”
当晚,他们在茶厂食堂吃饭。饭菜朴素:腌萝卜、炒笋片、一碗土鸡汤。饭后,曹阳拿出那份教育部的邀请函复印件,摊在桌上。
“我要参与编写中小学传统文化通识教材。”他说,“需要提供影像案例和教学脚本。你们愿意一起做吗?”
三人愣住。
“这可不是拍纪录片。”曹阳看着他们,“是要把复杂的技艺转化成孩子能懂的语言,还要经得起学术审查。工作量巨大,报酬很少。”
周舟第一个举手:“我参加。”
“算我一个。”苏晓雯笑,“反正我已经破产了。”
林疏桐在一旁鼓掌:“你们知道最难的是什么吗?不是技术,是克制。不能煽情,不能神化,更不能简化。必须让人明白??伟大出自平凡,坚持本身就是奇迹。”
接下来的一个月,他们白天跟着匠人学习,晚上整理资料、撰写文本。曹阳亲自设计课程框架:以“手”为核心线索,分“触觉”“听觉”“嗅觉”“节奏感”四大模块,对应不同手艺的认知方式。比如讲解炒茶时强调温度感知,记录漆器时突出时间累积效应。
期间,央视纪录频道派来谈判代表第三次登门,态度比之前温和许多。
“曹导,台里领导看了《盐?茶?命》,深受触动。”对方诚恳地说,“我们愿意接受您提出的三个条件,而且额外承诺:每集播出后配套推出一节‘课堂延伸’短片,供学校使用。”
曹阳沉吟良久,终于点头:“合作可以,但我还有一个要求??设立‘青年传承观察员’制度。每年资助十名年轻人深入作坊,进行为期六个月的驻地记录与实践,成果由平台公益发布。”
“这……预算恐怕……”
“钱从我们的版权收益里出。”曹阳打断,“你们给的八百万,一分不动,全部注入守护基金。如果不够,我带头捐片酬。”
对方震惊之余,最终答应。
消息传出后,舆论再度沸腾。多家高校艺术院系联名致信广电总局,呼吁将此类合作模式制度化。更有意思的是,那个曾制作“爷爷我饿了”表情包的短视频博主,悄悄私信曹阳道歉,并表示愿自费拍摄一组严肃题材的手艺短片,请他指导。
曹阳回复:“欢迎。但记住一条:不要试图‘感动’观众,只要诚实地呈现过程。情感自然会产生。”
春天渐深,杜鹃花开遍山野。曹阳带着摄制组北上山西平遥。那位推光漆器匠人姓范,七十八岁,一生未娶,住在祖传的老宅里。他的手艺讲究“百遍打磨,千遍推光”,每一层漆都要手工擦拭至镜面般透亮,耗时最长的作品竟做了整整十七年。
拍摄第一天,范师傅一句话定调:“你可以拍,但不准用滤镜。我要让世人看看,什么叫‘光阴磨出来的东西’。”
曹阳照办。镜头下,老人布满裂口与老茧的双手,在漆面上来回推压,动作缓慢却稳定如钟摆。漆面反射出他苍老的脸,也映出了身后墙上挂着的一幅泛黄照片??年轻时的他与父亲并肩站在作坊前,笑容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