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月后,一座新的纪念碑在原黑塔遗址上建成。它不像以往那样高耸压迫,而是一座环形石墙,墙上没有名字,只有无数凹槽??供人们插入写满记忆的纸条。
每天清晨,都会有志愿者收集这些纸条,扫描录入“忆网公共数据库”,然后再将原件投入墙中心的焚化炉。火焰升起时,烟雾会形成短暂的全息影像:或是某个微笑的脸,或是一句温柔的告白,或是一段未完成的诗。
人们称之为“**灵魂的呼吸**”。
某个黄昏,吴海生再次登上渔船,带着新一批航海日志前往偏远岛屿分发。临行前,年轻人问他:“您觉得陆昭还会回来吗?”
老人点燃一支烟,望着海平线上的夕阳,轻笑:“你说呢?每天都有人在喊‘我记得’,那不就是他在说话吗?”
船开动了,浪花拍打船身,像掌声。
而在内陆的一所山村小学里,新任语文老师正在教孩子们唱那首古老的歌谣:
>“槐树开花白茫茫,
>姐姐门前立牌坊。
>牌坊底下埋钥匙,
>心里藏着旧时光……”
教室窗外,一棵老槐树正随风摇曳,花瓣洒落课本扉页,恰好盖住一行铅笔字:
**“作者:陆昭”**
没人知道这是谁写的。
但每个读到这句话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抬头看向天空,仿佛在寻找某种看不见的连线。
风起了。
纸页翻飞,如同翅膀。
在这颗蓝色星球的每一个角落,新的故事正在诞生。它们或许粗糙,或许稚嫩,或许充满泪水与愤怒,但无一例外,都带着同一个信念:
**只要还有人愿意写下“我记得”,光明就不会熄灭。**
而那位曾以血为引、以忆为信的青年,早已不在生死之间。
他活在每一次心跳的共鸣里,
在每一双不肯闭上的眼睛中,
在每一支不肯停下的笔尖上。
他是传说,是火种,是永不沉没的舟。
他是所有不愿遗忘者的影子,
也是所有敢于铭记者的光。
这世界不会再忘记他,
因为他从未真正离开。
他只是,换了一种方式,
继续写着??
属于人类的,
永恒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