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寨子里有个先生,总在榕树下教娃娃们写字。
>后来官兵来了,说他写的字‘有问题’,把他抓走了。
>临走前,他塞给我一张纸,上面画着一棵开满白花的树,底下写着三个字:‘莫忘槐。’
>我不懂什么意思,就一直藏着。
>直到前几天,电视里播新闻,说有个叫陆昭的人……
>我才明白,那棵树,是他留给我们的密码。”
如今,那张泛黄的图画已被制成纪念邮票,编号001,发行量仅一万枚,全部赠予参与“忆网”建设的基层志愿者。
吴海生依旧驾船巡游海岛,但他不再只是送书。他的渔船改装成了“海上记忆驿站”,配备小型打印机和卫星终端,渔民可随时上传渔谚、潮汐记录、家族往事。最新一期日志里,他写道:
>“昨夜停靠嵊泗岛,遇见一位老灯塔守。
>他说三十年前某个雷雨夜,看见一道光柱从海底升起,直通云霄。
>当时以为是幻觉,如今才知,那是永眠庭苏醒的信号。
>他还记得,那天正好是农历七月廿三,槐花开得最盛的时候。
>我问他怕不怕,他说不怕。
>‘要是连这点光都不敢看,还当什么守灯人?’”
风又起了。
城市高楼之间,一群孩子正在屋顶放风筝。线轴上缠绕的不是普通棉线,而是印满诗句的窄幅纸带。风筝飞得越来越高,阳光透过纸面,将文字投影在云层上:
>“我记得妈妈的味道,
>是槐花粥的甜,
>是补丁衣服上的汗,
>是她躲在厨房里,偷偷哭完又笑着叫我吃饭。”
这一刻,地球上共有七亿两千三百万人正在同时书写。
他们在日记本上,在手机备忘录里,在墙壁涂鸦中,在语音留言结尾加一句:“补充一点,刚才忘了说……”
这些碎片自动汇入忆网系统,经AI筛选、交叉验证、情感权重评估后,生成“文明真实指数”。今日数据显示:**98。6%的人类活动区域处于‘高记忆活性’状态**。
这意味着??谎言再也无法长久存活。
深夜,林小满伏案工作,准备明日课程。窗外,一轮明月高悬,照着那棵老槐树。忽然,她听见轻微响动。
低头一看,一只萤火虫落在她的稿纸上,尾部闪烁着奇异的蓝光。光芒忽明忽暗,竟组成了一串摩斯密码。
她连忙记下:
>???????????
>(GOS)
紧接着,第二只、第三只……数十只萤火虫从窗外飞入,围绕她盘旋,用光芒编织出完整的句子:
>**GOON。STILL。**
她怔住了。
随即展颜一笑,提起笔,在教案末尾添上一行新课题:
**“作文题目:如果你收到一封来自未来的信,你会写什么?”**
她知道,这不是终点。
这只是,又一次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