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影视编辑器 > 第173章 经济触角(第1页)

第173章 经济触角(第1页)

如今供销社南京总店被称为“大明供销总社”,其遍布两京十三省的分店,统一更名为“大明供销社XX分社”。

这一字之差,却蕴含着天壤之别的格局与野心。

全面扩张的大明供销社,不再仅仅局限于城市,其触角开始沿着官道、水路,深入县城、乡镇,乃至一些人口稠密的村落。

当然是寻找当地的人作为加盟商,毕竟这也是一种控制大明的方式。

其实如今所有人的视角都是盯着官府,所有的人才都是汇聚到官僚阶层,殊不知商业和经济触角同样可以遍布全大明。

在偏远的乡村,供销社设立的“代销点”成为了改变生活的存在。

以往被地方豪强和行会商人操控的盐价、铁器价格,在供销社明码标价的冲击下,不得不大幅下降。

质地结实、价格公道的松江棉布、江西夏布,也通过这个网络流入农家,妇人们不必再为一件新衣而节衣缩食半年。

供销社开始推广由苏宁工业空间提供图纸、委托官营匠坊打造的新式曲辕犁、轻便锄头,以及筛选过的高产稻种、麦种。

虽然初期推广缓慢,但在一些与供销社签订“包销协议”的佃户、自耕农那里,产量确实得到了提升,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供销社不仅卖货,更以公道价格收购农民的鸡蛋、山货、药材、手工编织品等农副产品,将其纳入自己的物流网络,销往城市。

这使得农民手中第一次有了稳定的活钱,乡村经济开始被一点点盘活。

供销社门前的布告栏,不仅是商品信息,偶尔还会张贴官府简化后的政令、天气预警等。

其公平交易、童叟无欺的口碑,使其在基层百姓心中建立起初步的信任,这种信任,未来将是无形的巨大资产。

通过供销社体系,苏宁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掌控了大明的商业命脉。

遍布全国的供销社网络,成为了大明最强大、最直接的零售终端。

任何商品,一旦被纳入供销社的采购清单,就意味着能迅速铺向全国,获得巨大的销量。

反之,若被供销社体系排斥,则几乎等于被主流市场边缘化。

凭借庞大的采购量和高效的物流,供销社对许多民生商品拥有了强大的议价能力,甚至是定价权。

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稳压器,有效平抑了市场价格,使得囤积居奇变得异常困难。

通过各地供销社每日汇总的销售数据由AI系统处理,苏宁能够清晰地掌握帝国各区域的物资需求、价格波动、民众消费习惯甚至经济景气程度。

这份实时、精准的“商业舆图”,其价值远超千金。

维系这个庞大体系的,是那张以漕运、海运和官道为基础的高效物流网。

这张网不仅输送商品,更在关键时刻,能够快速调动资源,其战略意义,已超越商业本身。

“大明供销总社”并不仅仅满足于直接零售,它很快开启了更具统治力的商业模式,向其他中小商行“散货”批发。

已经完成在南京、京城、扬州、临清、汉口等交通枢纽,建立大型中心仓房,存储从海贸、江南工坊、各地收购来的巨量商品。

定期印制详细的货品目录,列明各类商品的批发价、起批数量,分发至各地中小商号。

目录上从南洋香料、松江棉布,到景德镇瓷器、江西纸张,乃至供销社自产的特色商品,种类繁多,价格透明。

任何商行皆可前来批发,但目前必须现银结算,接下来等到供销社体系完成铺设,苏宁也有考虑退出代金券擢取天下财富。

供货价格根据采购量浮动,且要求商户遵守供销社设定的“建议零售价”,以维护终端价格稳定。

面对供销社提供的,比自己四处采购更价廉物美,供应稳定的货源,绝大多数中小商行做出了最现实的选择,那就是成为供销社的“下线”。

他们不再需要承担长途采购的风险和成本,只需从供销社仓房进货,然后在自己的店铺销售即可。

利润虽被压缩,但胜在稳定、省心。

于是,一幅奇特的商业图景出现了:大明供销社如同巨大的心脏,通过物流网络血管,将商品血液泵送至全国各地。

而无数依附于它的中小商行,则如同毛细血管,将商品最终输送到每一个消费者手中。

苏宁通过掌控“心脏”和“主干血管”,间接调控着整个帝国的商业血液循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