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像您一样,做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人。”
夕阳西下,晚霞映红了整片天空。站在展馆门前,望着络绎不绝的参观人群,年轻的讲解员小张不禁想起自己初来时的情景。那时他还只是个大学生志愿者,如今已是这里的骨干讲解员之一。
他望向远处那棵老槐树,心中默念:朱主席,您看,我们都记得您说的话,也一直走在您指明的路上。
风吹过,树叶轻轻摇曳,仿佛回应着他的心声。
真正的权力,从来不在于职位高低,而在于是否真正走进了人民的心里。
朱武做到了。
而这份精神,也将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2061年春,青岭村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随着“朱武精神”在全国范围内的深入传播,越来越多的青年干部主动申请到青岭村挂职锻炼,希望亲身感受这片红色热土的精神力量。
省委组织部专门下发通知,将青岭村列为全省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并设立“朱武精神实践岗”,每年选派百名年轻干部驻村工作半年,参与基层治理、群众服务和乡村建设。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挂职,而是一次灵魂的洗礼。”省委组织部部长在动员会上强调,“你们要带着问题来,带着思考干,更要带着收获回去。记住,真正的干部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写报告,而是在田间地头听民意。”
首批挂职干部中,有一位名叫林浩的年轻人,是省直机关重点培养的后备干部。他原本对这次驻村经历并不重视,认为不过是走走过场。然而,当他真正走进青岭村,看到村民们自发组织的志愿服务队、党员带头开展的产业帮扶项目,以及老李生前留下的手写笔记时,内心受到极大震撼。
“原来,做一名好干部,不是看你说了什么,而是看你做了什么。”他在日记中写道,“这里的每一位普通党员,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为民服务’四个字的分量。”
驻村期间,林浩主动报名参加村里的“党员夜访”活动,每周晚上与村干部一起入户走访,了解村民困难,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他发现,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群众最关心的大事。
一次,一位老人反映自家门前的路灯坏了两个多月,一直没人修。林浩当即联系村里电工,当天晚上就将路灯修好。第二天,老人握着他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孩子,谢谢你,你让我看到了当年朱主席的样子。”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林浩。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意识到自己过去太过于追求“仕途升迁”,却忽略了最根本的初心。
回到省城后,他主动向组织提出申请,希望能长期留在基层工作。“我愿意扎根一线,把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做。”他说,“这才是我想要的人生价值。”
林浩的选择,在省直机关引发不小震动。不少年轻干部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规划,陆续有人申请调往基层单位任职。一时间,“去青岭村锻炼”成为一种新的风尚。
与此同时,青岭村的教育基地也迎来升级改版。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朱武精神,村里联合高校专家团队,开发出一套全新的沉浸式教学系统,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还原朱武同志生前的工作场景,让学员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个艰苦奋斗的年代。
“我们要让年轻人知道,朱武不是一个遥远的名字,而是一个真实可感的人。”教育基地负责人说,“他们可以在模拟环境中‘参与’朱武同志主持会议、下乡调研、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责任、担当和信仰。”
这套系统上线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关注。各地党校、团组织、高校纷纷组织学员前来体验,甚至有外国友人专程来访,希望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先进手段进行思想教育。
“这不仅是一种技术的应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位来自非洲国家的政治学者感慨道,“在中国,一个普通党员的故事,竟能影响如此深远,这值得我们学习。”
2063年,正值朱武同志逝世60周年。省委决定举办隆重纪念活动,并邀请全国受朱武精神影响的典型人物代表齐聚青岭村,共同回顾这段跨越时代的精神历程。
活动中,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党员走上讲台,讲述自己年轻时曾与朱武同志共事的经历。他说:“那时候条件艰苦,但他从不抱怨。他总说,干部就是人民的勤务员,要吃得苦、耐得烦、顶得住压力。”
话音未落,全场响起热烈掌声。许多人眼中泛起泪光,那是对过往岁月的追忆,更是对信念坚守的致敬。
纪念仪式结束后,众人再次来到朱武故居前,举行了一场庄严的重温入党誓词仪式。阳光洒在石碑上,“做人要正直,做事要实在,做官要为民”的誓言依旧熠熠生辉。
如今的青岭村,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偏僻的小山村,而是一个集红色教育、乡村旅游、现代农业于一体的现代化示范村。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里的人们始终铭记朱武同志的教诲,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探索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新路径。
站在展馆门前,望着络绎不绝的参观人群,年轻的讲解员小张不禁想起自己初来时的情景。那时他还只是个大学生志愿者,如今已是这里的骨干讲解员之一。
他望向远处那棵老槐树,心中默念:朱主席,您看,我们都记得您说的话,也一直走在您指明的路上。
风吹过,树叶轻轻摇曳,仿佛回应着他的心声。
真正的权力,从来不在于职位高低,而在于是否真正走进了人民的心里。
朱武做到了。
而这份精神,也将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