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栋怎么都没想到,李威会提前出现,原本能轻松解决的事情,现在变得麻烦了。
这次他和云扬联手做局,市交警支队配合行动,车子的动向随时掌控,然后再人为制造拥堵,就是为了阻止李威那些人赶到医院坏事。
“知道了。”
张国栋缓缓坐回到椅子上面,同时挂了电话,他深吸一口气,很快电话又响了。
“喂。”
“领导,那辆车没进来,又改变方向了,要不我安排人直接截住算了。”
“放屁,你有什么权力随便截停?你一个副支队长,。。。。。。
2075年春,青岭村迎来了一场特殊的“国际青年治理论坛”。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论坛由青岭村与联合国青年发展署联合主办,吸引了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青年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和基层治理从业者。他们齐聚一堂,围绕“青年如何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作用”展开深入探讨。
论坛开幕式上,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一位副部长通过视频连线致辞:“青岭村是新时代中国基层治理的缩影,朱武精神是无数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真实写照。我们希望借助这个平台,让世界看到中国青年的责任担当,也让更多国家的年轻人找到属于自己的治理路径。”
论坛期间,参会代表们参观了“朱武精神研究院”的青年实践中心,深入了解青岭村青年志愿团的工作机制与成效。许多外国代表被现场展示的“群众点单、志愿接单、支部督办”的服务模式所吸引,纷纷表示希望能将这种模式带回本国推广。
一位来自非洲某国的青年议员感慨道:“在中国的一个小村庄里,我看到了年轻人如何真正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去。这不仅是一种制度安排,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与此同时,青岭村的“党员先锋岗”制度也在不断优化升级。为适应新时代群众需求,村里推出了“数字先锋”项目,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服务效率。每位党员都配备了智能终端设备,可以实时接收群众诉求,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处理反馈。
“以前是靠脚步丈量民情,现在是靠数据感知民意。”村支书在接受采访时说道,“科技改变了方式,但不变的是为民服务的初心。”
2076年夏,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再次考验着青岭村的应急响应能力。面对防控压力,村党支部迅速启动“红色应急响应机制”,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连夜投入战斗。他们挨家挨户排查体温、宣传防疫知识、协调物资配送,确保每一位村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在这场战役中,年轻的挂职干部李锐主动请缨,担任村疫情防控指挥部成员。他利用自己在省疾控中心工作的经验,协助制定科学防控方案,并引入远程医疗系统,实现村民在线问诊、线上配药,大大减轻了基层负担。
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李锐被省委评为“抗疫先进个人”。他在接受表彰时说:“我不是英雄,只是做了该做的事。青岭教会我的,是责任不是口号,而是行动。”
2077年秋,青岭村迎来“朱武精神研究院”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十年来,该院已出版专著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承担国家级课题10项,成为全国研究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智库。
纪念大会上,一部名为《信仰的接力》纪录片首映,真实记录了青岭村三代党员干部的成长轨迹与精神传承。影片中,老支书、现任村干部、年轻志愿者同台对话,讲述各自眼中的朱武精神。
“对我来说,朱武精神就是‘干实事’。”老支书坐在轮椅上缓缓说道,“不图名利,只求对得起乡亲们的信任。”
“而对我而言,它是一盏灯。”现任村支书接过话头,“照亮前行的路,也提醒我们别走偏了方向。”
“对我们这一代来说,它是信仰,也是责任。”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坚定地说,“我们要把这份精神继续传下去。”
影片结尾打出一行字幕:
“真正的传承,不在纪念馆,而在人心。”
2078年冬,随着“朱武精神全球传播计划”的深入推进,青岭村开始尝试用更多元化的形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村里推出了一档英文版短视频栏目《TheSpiritofZhuWu》,通过短小精悍的影像片段,向海外观众介绍朱武生平事迹及其精神内涵。
栏目上线后,迅速在YouTube、TikTok等国际社交平台上引发关注。有国外网友留言称:“原来中国的基层治理不是‘神秘主义’,而是充满温度的人文关怀。”
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力,青岭村还与多家国际非政府组织合作,开展“朱武精神工作坊”,邀请各国青年代表来村交流学习。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中国基层治理的国际话语权,也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发展模式产生兴趣。
2079年春,中央党校将“朱武精神与新时代基层治理”正式纳入领导干部培训课程。每年都有上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县处级以上干部走进青岭村,实地学习“群众路线”“阳光政务”“党员先锋岗”等实践经验。
一位来自西北地区的县委书记在结业典礼上感慨道:“过去总觉得‘为民服务’是个口号,来了青岭才知道,它其实是一种可操作、可复制、可持续的治理逻辑。”
与此同时,青岭村的“朱武青年志愿团”也迎来了第100万名注册志愿者。这支队伍遍布全国各大高校、机关单位、社区街道,已成为新时代青年投身基层、服务人民的重要平台。
2080年夏,青岭村再次迎来历史性时刻??“朱武精神教育基地”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保护工程”重点项目。该项目将全面修复村内历史建筑群,打造集红色旅游、研学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基地。
基地扩建过程中,村民们自发捐款捐物,不少在外务工的青年人也纷纷回村参与建设。他们说:“这是我们的根,不能断。”
当新落成的“朱武故居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时,馆内展陈的一件件实物、一幅幅照片、一段段影像,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伟大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