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三辆越野车组成的考察车队驶离市区,沿着盘山公路向东线进发。
晨雾如轻纱,尚未完全散去,缠绕在苍翠的山峦之间。
车子在蜿蜒的山路上平稳行驶,一侧是爬满青藤的峭壁,
另一侧则是云雾缭绕的深谷,谷底隐约传来潺潺流水声。
罗泽凯和郑虹同乘一车。
他侧过身,指着窗外的景色向郑虹介绍:“郑总你看,我们现在走的这条新路,基本就是沿着古驿道的走向修的。”
“历史上,晋商就是通过这条路,把茶叶、盐巴运出去,再把外面的布匹、药材运进来。”
“可以说,苍岭当年能成为商埠重镇,这条路功不可没。”
他的讲解深入浅出:“听老一辈讲,驿道最繁华的时候,马帮的驼铃声能从山这头,清晰地传到山那头。”
“如今这些荒废在草丛里的青石板,每一块可都见证过当年的车马喧嚣。”
坐在郑虹身旁的一位资深规划师听得入神,不时扶一下眼镜,在本子上快速记录着关键信息。
车队在一个拐弯后缓缓停下,眼前出现一座古旧的石亭,匾额上“望乡台”三个字虽历经风雨,仍依稀可辨。
石亭的立柱漆色斑驳,石阶边缘被岁月磨得圆润光滑。
站在亭内向外眺望,一条青石板路蜿蜒着伸向深山。
石板缝隙里探出丛丛青苔,路两旁古树枝叶虬结,阳光透过叶隙洒下斑驳的光影。
远处,连绵的群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画。
郑虹饶有兴致地弯腰,伸手摸了摸脚下冰凉的青石板路面,又仔细看了看旁边那块记载驿道历史的碑刻,微微颔首:
“嗯,整体保存状态确实不错。这些石板路,加上周边古树的氛围,原始的感觉都还在。”
“稍加整理修缮,就是一条非常有潜力的文化徒步线路。”
“我们确实有这个计划,”罗泽凯立刻接过话头,语气带着推进的决心,“正在接洽专业的户外机构,策划开发几条不同难度和长度的徒步产品。”
“还打算恢复几处关键的古驿站,提供补给和休憩服务,让游客能深度体验当年商旅跋涉的感觉。”
郑虹没有立刻回话,但她专注的目光在古道上停留了许久。
显然在认真考量这个想法的可行性。
车队继续前行,旅游公路将他们带到两个传统的古村落。
第一个村子依山而建,黄泥夯土墙、青瓦屋顶层层叠叠,错落有致。
村口那棵巨大的榕树下,石磨依旧安静地躺着,却不见往日聚集的人影。
几条狭窄的石板小路在房舍间蜿蜒穿梭,墙角的厚厚青苔和斑驳剥落的墙面,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流逝。
第二个村子坐落在山坳里,老房子的整体保存状况似乎更好一些,一些宅院的飞檐翘角还能看出当年的精巧与气派。
但不少房屋都已门窗紧闭,门锁锈迹斑斑,显得缺乏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