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之下,涉事地区陆续恢复试点。更有意想不到的转机??一位匿名举报者曝光某省教育厅官员收受培训机构贿赂,打压“晨读中国”落地的真实录音。事件震动高层,国务院督查组介入调查,数名责任人被查。中央文明办随后发文肯定“晨读联盟”模式,称其为“新时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典范”。
风暴过去,阳光重现。
五月立夏,“种子计划”第三期启动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场设在修复后的崇文书院大殿内,百根红烛高燃,檀香袅袅。台上陈列着三件特殊展品:一是那幅西藏孩子画的“我们也想点灯”;二是吴小川手抄的《唐诗三百首》;三是蓝秀兰创作的“看得见的朗读”长卷。
米晓卉作为主讲人登台,身后大屏缓缓展开一段影像:南极科考队员在暴风雪中朗读《岳阳楼记》;云南傈僳族少女用口弦琴演奏《声律启蒙》旋律;宁夏西海固的农民在田埂上背诵《劝学篇》……画面最后定格在万千萤火般的晨读灯光上。
“今天我们不再谈困难,也不再辩是非。”她说,“我们只做一件事??把灯,送到最暗的地方。”
话音落下,全场起立鼓掌。五十名新晋“文化火种员”依次走上台,领取象征身份的青铜lantern灯牌,背面刻着各自誓言。其中一人竟是陈默,他手持盲文版证书,微笑致意:“我的灯,看不见光,但能照亮人心。”
仪式结束后,李志远独自来到后院。雨又下了起来,他站在爷爷曾站立的位置,仰头望着檐角那盏来自佛罗伦萨的灯笼。风吹铃响,仿佛跨越山海的问候。他从怀中掏出一本新日记本,在首页写下:
“1984年5月5日,晴转雨。
今天,我又一次明白了什么叫‘延续’。
我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
我只是路上的一盏灯,
愿为后来者,照一段夜行。”
与此同时,在阿富汗赫拉特的难民营,阿依莎正带着孩子们排练新一期“写给世界的信”。这次的主题是“我心中的中国”。一个小女孩站起来,用歪斜的汉字写道:“我喜欢你们每天早上读书的样子。我在梦里听过,很暖,像太阳照进帐篷。”
而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艾米丽的女儿再次提笔,给米晓卉写信:“妈妈说,世界很大,但我们画的路,总会连在一起。我现在每天都在地上画画,邻居的小朋友也开始加入了。我们管它叫‘光之路俱乐部’。”
米晓卉读完信,走出书房,步入“承志园”。此时已是深夜,园中无人,唯有池畔石灯依次亮起??那是自动感应系统开启的照明。她驻足良久,忽然轻声吟诵起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声音不高,却清晰回荡。片刻之后,二楼窗口传来回应:“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是陈知微。
接着,东厢房响起李志远的声音:“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西廊下,赵振国沙哑接道:“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一时间,整座院子仿佛苏醒。有人唱,有人和,有人打着节拍拍手,有人干脆搬出吉他伴奏。直到林婉清也被惊动,推开房门笑道:“这么晚了,还闹?”
“不闹,”米晓卉回头,眼里闪着光,“我们在值班。”
“值班?”
“对啊,”她指着天上渐露的晨曦,“你看,快到七点五十分了。新的一天,该点灯了。”
东方破晓,第一缕阳光洒在“守常居”匾额上,金漆熠熠生辉。远处村庄的广播准时响起,稚嫩童声齐诵《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那一刻,山河静默,万籁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