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兰站在“桂花巷”甜品店门口,看着阳光洒落在门前的石板路上,心里暖融融的。店铺装修得简单而温馨,木质桌椅、墙上挂着几幅她母亲生前最爱的桂花画作复制品,还有黎安安帮忙拍摄的一张她在厨房里教孩子们做点心的照片。
店里已经坐了几位顾客,有带着孩子的妈妈,也有几个年轻女孩在低声交谈,时不时发出轻笑。柜台后头,陈阿姨正帮着招呼客人,一边笑着夸赞:“秀兰啊,你这手艺真是没得说,今天早上刚开门就有人排队了!”
林秀兰笑了笑,转身走进后厨,准备开始今天的第二轮点心制作。她的工作服还是那件洗得发白的围裙,胸前别着一枚小小的桂花徽章,是小女儿送她的开业礼物。
“秀兰姐姐!”门口传来清脆的声音,她抬头一看,果然是雇主家的几个孩子跑来了。小女儿蹦跳着冲进店里,手里还抱着一个书包,“我们放学啦!快让我尝尝新做的桂花奶冻!”
林秀兰笑着迎上去,摸了摸她的脑袋:“你们怎么又来了?不是说好周末才带你们来试吃的吗?”
大儿子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们老师布置了个家庭作业,要我们采访一位创业者,我们就想……采访你呗。”
林秀兰一愣,随即笑了:“行吧,不过你们得乖乖的,不能打扰客人。”
孩子们欢呼一声,各自找位置坐下,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柜台后的玻璃柜。
林秀兰端出几份新鲜出炉的桂花奶冻,放在他们面前。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动起勺子,一口下去,眼睛都亮了。
“哇??比上次更滑了!”小女儿惊叹道。
“对呀,这次我加了点椰奶。”林秀兰解释,“口感会更顺滑一些。”
孩子们吃得开心,开始认真记录他们的“采访内容”。林秀兰一边忙着调面糊,一边回答他们的问题,从创业初衷到遇到的困难,再到未来的计划,她一一耐心讲述。
这时,门口又进来一位中年男子,穿着整洁的衬衫,手里拿着相机,目光在店内扫了一圈,最后定格在林秀兰身上。
“请问……您就是林秀兰女士吗?”他礼貌地问。
林秀兰点头:“是我,请问有什么事吗?”
男子露出惊喜的笑容:“我是《都市生活周刊》的记者,听说您的‘桂花巷’最近在网络上很火,我想写一篇关于您的报道,不知道是否方便接受采访?”
林秀兰有些惊讶,但还是点了点头:“当然可以,不过现在店里人多,可能得等一会儿。”
男子连连点头:“没问题,我等您忙完。”
林秀兰回到厨房,继续准备下一锅糖桂花糯米藕。她将糯米泡好,加入适量的糖桂花和蜂蜜,搅拌均匀后填入莲藕孔中,再用棉线绑紧,放入蒸锅慢慢蒸煮。
厨房里弥漫着熟悉的香气,让她想起小时候母亲也是这样,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那时的她总喜欢趴在灶台边,看母亲把一朵朵桂花放进碗里,轻轻搅动,直到它们完全被蜜糖包裹。
“秀兰姐,记者采访你呢?”黎安安不知什么时候进了店,手里拎着一杯咖啡,一脸兴奋。
“嗯,他说想做个专访。”林秀兰淡淡一笑,“我觉得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做了自己喜欢的事。”
黎安安却激动地说:“你当然特别了!你知道吗?前几天有个网友留言说,她在国外留学,看到你的视频哭了,说想起了小时候的味道。还有人说你是‘最温柔的创业者’。”
林秀兰听着这些话,心里泛起一阵暖意。她没想到,自己只是坚持做着一件喜欢的事,竟然能影响到那么多人。
采访持续了一个小时,记者问了许多问题,比如创业初衷、母亲的影响、如何平衡保姆工作与开店等等。林秀兰一一回答,语气平静却真诚。
“我一直觉得,食物不只是填饱肚子的东西,它承载了很多情感。我妈教会我的不仅是怎么做点心,更是如何去感受生活的温度。”她望着窗外飘落的桂花,声音柔和,“我希望每个人吃到我的点心时,都能感受到这份温暖。”
几天后,《都市生活周刊》刊登了一篇题为《桂花巷里的温柔力量》的文章,详细讲述了林秀兰的故事。文章配图是她在厨房里微笑的画面,以及她和孩子们一起做点心的温馨瞬间。
这篇文章再次引发了广泛讨论,不少读者表示深受感动,甚至有人专程从外地赶来品尝她的点心。
与此同时,黎安安也接到了一家影视公司的邀约,希望将林秀兰的故事拍成一部短片,作为“女性力量”系列的一部分。
“秀兰姐,这是个难得的机会!”黎安安激动地说,“他们想找专业演员来演你,但我推荐了你本人出演,因为他们说真实感最重要。”
林秀兰听完有些犹豫:“我不太会演戏……怕搞砸了。”
“你只要做你自己就好。”黎安安鼓励道,“我相信你能行。”
最终,在黎安安的劝说下,林秀兰答应了参与拍摄。她并不知道,这部短片后来会在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纪录片短片奖,更不知道,自己的故事会成为无数人心中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