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大厨在年代文里当保姆 > 212一缸预制菜(第1页)

212一缸预制菜(第1页)

山路上的泥泞还未干透,车轮碾过时发出沉闷的咯吱声。那辆喷涂着“烟火不灭,家门常开”的新车缓缓停稳,车门打开,在来来第一个跳下来,手里还抱着一摞刚印好的《家庭共食手册》。她抬头望了望天空??云层裂开一道缝隙,阳光像金线般垂落,正巧照在厨房车顶那口铜锅上,映出一圈温润的光晕。

“我们回来了。”她说。

孩子们早已等在操场边,小胖子领头冲上来,一把抱住她的背包:“在来来姐姐!你们带锅来了是不是?我们可以再办一次团圆宴吗?”

“不止是锅。”她笑着拉开拉链,露出里面十二个迷你灶具套装,“还有‘移动厨房计划’的第一批装备。以后你们不仅能做饭,还能背着锅去别人家门口点火。”

羊角辫女孩眼睛亮得像星星:“那我能去阿奶坟前煮一碗她最爱的南瓜粥吗?”

“当然能。”在来来蹲下身,替她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发绳,“食物走得比思念快。只要你想让谁尝到味道,我们就帮你把锅架起来。”

陈溪从办公室走出来,手里拿着一份新名单。“这次不是十二个孩子了。”她递给在来来,“镇上三个村加起来,有四十七个父母长期在外的孩子。还有六个单亲家庭、两个失独老人……他们都想参加培训。”

在来来翻看着资料,指尖停在一张泛黄的照片上??一个穿军大衣的女人站在雪地里,怀里抱着婴儿,背后是塌了一半的土屋。照片背面写着:“李秀兰,五十六岁,守林员,儿子在广州电子厂十年未归。”

“她每天给门口那棵枯树浇水。”陈溪低声说,“说等它开花那天,儿子就会回来。”

在来来沉默片刻,将照片轻轻夹进手册首页。“那就从她开始吧。”

当天下午,第一堂课就在老槐树下发起了。没有黑板,没有桌椅,只有几块石头围成圆圈,中间摆着一口小锅。在来来教大家如何用最简单的食材唤醒记忆的味道。

“今天我们不做菜。”她指着锅底残留的一点焦痕,“我们先学‘闻’。”

孩子们闭上眼,她点燃一小撮干葱皮。“谁闻到了?”

“有点苦……”小胖子皱眉。

“但后面甜甜的!”羊角辫女孩突然睁眼,“像我奶奶烤红薯时炉子里的味道!”

在来来点头:“对。那是时间烧出来的香。人老了,话少了,可厨房里的痕迹不会骗人。你妈炒菜总爱多放两勺糖,你爸煎蛋一定要敲三下锅沿??这些都不是习惯,是密码。”

她转向瘦男孩:“你还记得你爸红烧肉的做法吗?”

男孩低头抠手指:“他说……要先炒糖色,等到冒小泡才下肉。可我试了好多次,每次都糊。”

“因为你急。”在来来说,“真正的红烧肉,等得起。它知道有人愿意为它守在灶前。”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脚步声。李秀兰拎着一只破瓦罐走来,颤巍巍放在地上。“这是我腌了八年的酸豇豆。”她声音沙哑,“能不能……帮我做成一道菜?我想寄给我儿子。”

在来来接过罐子,打开封口,一股浓烈而复杂的发酵香气瞬间弥漫开来。这不是普通的酸菜味,而是岁月沉淀下的深沉滋味,带着泥土的腥、盐粒的涩、阳光晒透的暖。

“这不只是菜。”她轻声说,“这是一个人活过的证据。”

当晚,她们用了整整两个小时清洗、切丝、搭配配料。没有复杂技法,只用猪油爆香蒜末,再倒入豇豆慢炒。过程中,李秀兰一直坐在旁边,不停念叨:“火小点……别呛着……他小时候最怕辣……”

当最后一勺热油淋上去,滋啦一声响,整间屋子仿佛都被点亮了。

“拍张照吧。”陈溪提议。

老人却摇头:“不拍。我要让他吃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妈的味道,从来不需要看。”

三天后,包裹寄出。随附一封信,只有短短一行字:【儿,锅还在烧,回来吃顿饭好吗?】

一周过去,毫无回音。

孩子们开始着急。小胖子偷偷跑去邮局问了好几次,每次都是失望而归。羊角辫女孩甚至画了一幅新图:一棵枯树开出粉白花朵,下面站着母子相拥。

直到第七天清晨,邮递员骑着摩托冲进校门,扬起一路泥水。

“回信了!”他高举一个信封,“广东来的!”

教室瞬间沸腾。在来来拆开信纸,念道:

【妈:

我收到豇豆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