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女孩举手:“林老师,如果我帮爷爷注册成功,我能攒积分吗?”
“当然可以。”林小满笑着回答,“每完成一次有效互助,系统都会记录。积满一定分数,就能兑换学习用品、远程课程,甚至有机会参加暑期城市研学营。”
全场哗然,继而爆发出欢呼。
更令人动容的是,宣讲结束后,十几个孩子自发组织起来,用粉笔在地上画起了“急救流程图”。有人画人工呼吸,有人画止血包扎,还有人模仿林小满演示报警手势。一个瘦弱的男孩反复练习按压动作,嘴里念叨:“用力,一百下,不能停……”
林小满拍下了这一幕,发到工作群,配文:【未来正在练习拯救】。
当天下午,学校正式接入“远程教育+医疗”双通道系统。第一堂课是成都华西附小的语文老师在线授课,主题是《星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孩子们瞪大眼睛盯着投影仪投在白布上的画面,生怕错过一个字。
课后,有个小男孩跑过来问:“林老师,我们的萤火盒子,是不是也是天上的星星变的?”
她蹲下身,认真地说:“不是星星变的,是我们心里的愿望飞上去的。”
男孩想了想,仰头望着天空:“那我要许愿,让所有生病的人都好起来。”
她鼻子一酸,轻轻抱住他:“你已经是个小医生了。”
夜宿学校期间,林小满接到总部紧急通知:由于拉马底模式在全国引发广泛关注,国务院已成立专项督导组,将“萤火计划”纳入“乡村振兴数字基建三年行动”核心工程。同时,财政部追加二十亿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偏远地区智能终端普及。
“你们不仅改变了政策,还重塑了公众对科技温度的认知。”总负责人在电话里感慨,“现在连央视都想拍纪录片,主题就叫《微光成炬》。”
她只回了一句:“请把镜头留给那些真正点亮星星的人。”
第十天,暴雪突袭。整个草原被白色吞没,能见度不足十米。原定的撤离路线被迫中断,通讯基站一度失联。团队被困在学校整整三天。
没有电,没有信号,但他们没有停止工作。
林小满带领大家用手绘教材继续教学,用纸板制作模拟操作面板训练协管员,甚至组织了一场“如果没有网络,我们该怎么办”的头脑风暴。孩子们积极参与,提出“用口信传病情”“画地图标病人家”“结对子互相照看”等朴素却有效的方案。
“这才是真正的信任链。”她在笔记中写道,“技术可以中断,但人心不会断。”
雪停那天,阳光刺破云层,照在洁白的大地上,宛如新生。村民们赶着牦牛赶来,送来风干肉、糌粑和自家酿的青稞酒。一位老牧民捧着一条洁白的哈达,颤巍巍地走到她面前,深深鞠躬。
“你是菩萨派来的。”他说。
她摇头:“我不是菩萨,我只是个普通人,做了该做的事。”
老人笑了:“可你做的事,只有菩萨才会做。”
返程途中,林小满特意绕道去了趟青海湖畔的一处生态移民安置点。这里是政府统一建设的定居房,五十户牧民已搬迁至此。然而,现代化的楼房里,许多人仍习惯盘腿坐在地上,墙上挂着牛头骨和经幡,电视常年不开。
她走访了几户家庭,发现问题不在硬件,而在“归属感断裂”。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孤独终日,孩子缺乏陪伴。所谓的“联网”,不过是空壳。
于是她临时调整行程,在社区活动中心举办了一场“数字融入生活”体验日。她教老人用微信视频联系子女,教孩子用AI语音助手听童话故事,组织家庭共同注册“爱心储蓄卡”,并设置“祖孙共学积分奖励”。
一位老太太第一次通过摄像头看到远在深圳打工的孙子,激动得语无伦次:“娃啊,奶奶的新衣服好看不?是你爸寄的钱买的……”
孙子眼圈红了:“奶奶,您瘦了……我过年一定回!”
那一刻,林小满明白:真正的连接,从来不只是数据的流动,而是情感的回归。
回到城市已是第十七天凌晨。她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进办公室,却发现灯亮着。李医生坐在桌前,手里拿着一份文件。
“你猜怎么着?”他抬头,眼里闪着光,“那个自闭症孩子的母亲,今天正式成为我们项目的首批社区协调员。她设计了一套‘情绪互助日记’,帮助其他特殊家庭建立沟通桥梁。她说,‘以前我觉得世界关上了门,现在我发现,门是我自己锁的。’”
林小满接过文件,一页页翻看,指尖微微发抖。
“还有,”李医生继续说,“广西那边传来消息,当初那个说‘我们要成为别人的光’的女孩,她班上有三个同学报名参军,理由是‘想去最苦的地方守护信号塔’。”
她笑了,眼角却湿了。
第二天上午,项目组召开全国推进大会。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各地传来的画面:云南山区的孩子们集体宣誓要做“萤火少年”;内蒙古牧民骑马驮着设备奔向下一个帐篷点;新疆边境村寨升起一面崭新的国旗,旁边立着“远程诊疗接入点”的牌子……
林小满站在台上,声音平静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