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子对民生和财政很有一手。
皇帝推进改革的时候,对于江南等地一系列政策的执行,就是靠三皇子一系列手段进行的,全程兵不血刃,还能把曾经困扰朝廷的盐税给整改成功。
四皇子则是很擅长军事。
他本来就在兵部理事,后期更是亲自参与了北方的入侵,打了好多场仗,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有很多将领敬佩他,有很多士兵尊敬他,甚至有一些勋贵偷偷的投靠他。
皇帝靠着三皇子和四皇子,成功分散了太子手中不少的势力。
不过,他并没有直接废掉太子的身份。
尽管他在一个人的时候,脑海里无数次冒出过这个念头,但最终都被他生生忍下来了。
原因是,他真的不想复刻自己父皇,也就是太上皇的老路。
当年的太上皇,起初和前太子的关系同样很好。
直到前太子手中的势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强,逐渐能够威胁到皇帝的位置,双方才从“父慈子孝”的状态,变成了“父词子哮”的状态。
自那以后,太上皇便开始不断削弱前太子的权力,一直到削弱到京城中有传言:“皇帝想要废太子”,太子被迫起兵,和太上皇火拼,双方两败俱伤,前太子直接身陨。
自唐朝以后,后世之君基本上都学过深刻在唐朝皇室的诅咒,也就是传说中的“宣武门继承法”。
自李渊开始,唐朝的“太子”之位就是个极其危险的位置。
有唐一朝,获得“太子”身份的皇子过是个,但是在“太子”之位上顺利继位的皇子还不到三个。
如此情况,皇帝自然很怕会自己身上会出现“复刻前人事迹”的记录。
皇帝和太子火拼,在有明一朝,还比较新颖,目前也就太上皇和太子一个人。
但是如果在他身上也生了,那以后估计也会变成旧例。
“为什么,为什么就是不能乖乖地等我百年以后,安安静静地把权力传承下去呢?”
这是皇帝某次在一个人的时候,自言自语的一句话。
不过这个问题,他并不需要别人来回答。
因为他自己完全知道这句话的答案。
权力本来就是一个不会停止的怪物,一旦沾染上它,就绝对不能停止扩张的脚步。
不然,这个怪物就会反过来吞噬他的主人。
当年赵匡胤在陈桥,被属下披上黄袍的时候,他最多也就是呵斥属下一顿,斥责他们“害苦了自己。”
但如果他当时该说一句,“我打死都不会穿上这个袍子”。
那估计他连呵斥的机会都不会有了。
普天之下,功劳最大莫过从龙之功。
如今,太子羽翼已成,想让他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不知他自己不会同意,就连他身后的那些人也不可能同意。
父子未来的冲突,其实只会越来越大,只要有一天爆出来。
某种程度上,皇帝和太子之间的冲突,其实是一种必然。
sad4。。sa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