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奥尔霍涅茨克山区。
翰墨坐在一辆深灰色越野车中,窗外寒风卷雪,天地一色,唯有车轮碾过冻土时发出的细微摩擦声,证明着人类的存在。
这里是毛熊国灵能边境的“盲区”,没有信号,没有设施,甚至在国家版图上也只以“禁入带C-3”模糊标记。但正是在这里,毛熊国的灵能体系诞生之初,埋藏了无数隐秘与代价。
翰墨的手中,是一份用羊皮纸书写的古文档,上头浮现的文字不是俄文,而是一种介于图腾和识界纹路之间的象征体系。
“这是他们的‘感知记录’。”坐在他旁边的叶卡捷琳娜轻声说。她是毛熊国情报局下属“幽观室”的联络员,身材高挑,眼神沉静,一半中国血统让她在此地少了几分敌意,多了几分可信。
“你知道这是什么?”翰墨没有抬头,继续翻阅那份古档。
“知道一些。”叶卡捷琳娜略一沉吟,解释道,“这不是普通文字,而是一种‘感知式叙事结构’。他们相信语言无法完整记录识界经历,必须借助精神图腾构建认知场。你正在看的,是一位名为‘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的感知者在二十年前所留下的记录。”
翰墨点头,指尖在一处图腾上缓缓划过。
那是一幅用尖锐线条勾勒出的“裂谷图”,图中出现的并非地貌,而是一组组类似神经网络的意识流动,最终在一处锥形结构中汇聚,标注着几个模糊的象征符号:
祂之影、镜中子、投梦者。
“这三者你怎么看?”翰墨问。
叶卡捷琳娜想了想,道:“我们曾试图将这三者与现实灵能事件做对应。‘祂之影’,被认为是幻魔在识界中的稳定投影;‘镜中子’,可能是一种以意识为基础重构的拟生体;‘投梦者’,则是我们目前最关注的——一种可以将意识入侵渗透进梦境结构的存在。”
“也就是……人类梦境中的植入体。”翰墨轻声道。
“是的。”叶卡捷琳娜看着他,“而这类梦境,在西伯利亚的原住民中,早有流传。他们称其为‘雪中回声’,说那是一种来自旧神之眠的声音,会在夜里低语,在梦中引路。”
翰墨合上古档,长长吐出一口气。
他此行的目的,便是调查这“雪中回声”的来源——据情报显示,它极有可能与五魔之一“幻魔”的意识结构存在深层关联。
车停了。
前方,是一座已经废弃的科研基地,编号为:БКР-17(镜界投影响应试验站)。
两人下车,踏着厚雪走进铁门锈死的建筑。内里早已被风雪掏空,只有最深处那间地下仓库,依然保持封闭状态。
“这里曾进行过‘潜意识层叠模拟’。”叶卡捷琳娜领着他走入地底,打开一扇厚重的合金门,“你要找的东西,应该就在里面。”
房间中空无一物,唯有一面老旧的镜子,立在中央,表面残破,隐约映出两人的影子,却微微错位。
翰墨站在镜前,神色肃然。
“这就是他们所说的‘镜界点’?”他问。
叶卡捷琳娜轻轻点头:“是。这面镜子据说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从北地遗迹中发现的,上头附着的意识残痕至今未能完全解析。我们曾尝试将其与识界梦流对接,结果造成了三次精神撕裂事件和一次……永久沉眠。”
翰墨缓缓伸手,指尖碰触镜面——
一阵温热传来。
不是冰冷的金属感,而是一种近乎“皮肤温度”的反馈,就像触摸到一个人的额头。
“……它在共鸣。”
叶卡捷琳娜面色微变:“你能感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