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清明,她再度登上昆仑高地。
这一次,不止她一人。万名志愿者从各地赶来,每人肩扛一块忆莲碑,沿着山脊一字排开,准备建立“万里记忆长廊”。他们要在高山之巅,筑起一道横贯东西的精神长城。
施工首日,天空突降瑞雪,雪花落在碑石上,竟不融化,反而凝成晶莹剔透的冰纹,宛如星辰轨迹。
夜间篝火旁,众人围坐,轮流讲述家中旧事。有说祖辈因一句话被流放漠北的,有说母亲因信仰遭囚禁十年的,也有说故乡因水利工程被淹,全村搬迁却无人补偿的……话语不断,泪光闪烁,却无人打断。
林素衣静静听着,忽然感到胸口一阵暖流涌动。她伸手探入怀中,取出那半枚玉佩,轻轻贴在唇边。
风中似有回应。
她仿佛听见宁霜的声音:“你看,我们都还在。”
三年后,《百姓春秋?续纪》全本完成,共计一百二十八卷,收录案例九千六百余件,涉及人口逾百万。书中不再区分“忠奸善恶”的简单标签,而是呈现复杂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与选择。
该书被送往太学、藩属国、乃至罗马使节团,被誉为“东方良知之书”。
而“皇家忏悔日”也成为定制。每年此日,皇室成员须徒步前往赎忆碑前,轮流诵读一段被掩盖的历史。起初有人嗤笑作秀,但当一位皇子念到“景元三十七年,北境屠村案实录”时,突然哽咽失声,跪地不起??原来他的外祖母,正是当年幸存者之一。
自此,无人再言虚伪。
林素衣年岁渐长,两鬓染霜,却仍每日清晨巡视学堂,听孩子们朗读新编教材。课本中不再只有帝王将相,更多了农妇、工匠、戍卒、商旅的故事。一章名为《看不见的手》的课文写道:“历史不只是胜利者写的,也是每一个默默活着、努力记住的人共同完成的。”
某个黄昏,她坐在莲池畔,看夕阳映水,忆莲花开。
哑女徒弟走来,递上一幅新画:画中是一位白发老妪坐在树下,身边环绕无数男女老少,他们手中各持一卷书,脸上带着笑容。画角题字:“她说,我们要一直记得。”
林素衣微笑点头。
当晚,她梦见自己走进一座巨大的图书馆,shelvesstretchingintoinfinity。每一本书都散发着柔和光芒,书脊上写着一个个普通人的名字。她随手抽出一本,翻开,竟是自己的生平??但不是官方记载的那种“贤德女子”“启蒙先驱”,而是真实的一切:她的软弱、犹豫、错误、悔恨,以及一次次重新站起的勇气。
书末有一行小字:
>“她也曾害怕,但她没有停下。
>所以,她值得被记住。”
她合上书,抬头望去,只见无数身影从书架间走出,向她微笑致意。其中有宁霜,有周砚秋,有那位喂养孤儿的无名妇人,有龟兹老妪阿依娜,有盲眼说书人,有南诏老僧,有伊赫提雅尔,还有许许多多她从未见过却深深理解的脸。
他们齐声说:“谢谢你,让我们终于可以说??我记得。”
她醒来时,窗外晨曦初露,春风正穿过山谷,吹动万家灯火,也吹动那一片片忆莲花瓣,如雪纷飞,漫天飘舞。
她起身,研墨提笔,在《终篇》末尾添上最后一句:
>**“只要还有人愿意倾听,历史就永远不会终结。”**
然后,她推开房门,走向学堂。
新的一天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