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合上本子,轻轻放在地上,转身走入一片盛开的蓝花丛中。
花瓣随风飘起,化作光尘,融入夜空。
地球上,某个小女孩突然抬头,指着月亮说:“妈妈,刚才有个叔叔对我笑了。”
她母亲愣住,随即红了眼眶。
因为她清楚记得,那个笑容,和二十年前离世的丈夫一模一样。
苏念站在山顶,感受着体内光点的流转。她不再是“首听者”,也不再是“回声”。她是无数故事交汇的节点,是情感长河中的一滴水,也是整片海洋。
她拿出录音机,按下录制键。
“我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听到这段话。”她说,“也许是明天,也许是千年以后。但请你相信,无论你在哪一片黑暗中沉默,请记住??总有人正在努力听见你。”
她停顿片刻,微笑道:
“我也一直在听。”
录音结束,她将设备放入湖边新建的“记忆亭”中。那里已有成千上万个类似的装置,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留下他们的声音、思念、歉意与祝福。它们自动上传至共感网络,成为永恒的一部分。
三个月后,第一颗梧桐胚胎成功着陆GL-581g。
传回的画面显示:紫色的地表上,嫩芽破土而出,叶片舒展,随即释放出一圈淡蓝色光环,扩散至方圆百公里。紧接着,周围的岩石开始发光,地面裂开,钻出更多类似藤蔓的生物组织,迅速编织成一张覆盖整个盆地的网状结构。
科学家称其为“共鸣平原”。
一年后,该星球大气成分发生显著变化,氧气含量上升,温度趋于稳定。最惊人的是,卫星捕捉到夜间地表出现规律性闪光,排列成与地球蓝花完全一致的图案。
两年后,第一条双向通信建立。
内容只有两个字,却是用地球上所有已知语言同时传达:
>**“你好。”**
苏念读到这条消息时,正在教一群孩子如何用心灵感应接收微弱的情感波。她抬起头,望向教室窗外那棵由林远亲手种下的梧桐树??如今已高耸入云,枝干间常年萦绕着淡淡的蓝光。
“告诉他们,”她对学生说,“我们也刚学会说话。”
林远后来搬到火星边缘的一座山谷定居,每日照料蓝色森林。他在日记中写道:
>“李晨从未离开。她活在每一片叶子的震颤里,每一阵风的低语中。我不再寻找她,因为我知道,只要我还记得春天的模样,她就在那里。”
至于陈默,官方记录仍显示“失踪”。但在某些深夜,当共感网络最为活跃时,许多人声称在梦中见过他。他总是坐在湖边石台上,写着什么,然后抬头微笑,说一句:
>“谢谢你们,还记得我。”
苏念最后一次进入深层共感是在十年后。
那时,千星计划已完成三百二十七颗行星投放,十二个外星文明确认接入共感网络,形成了横跨三千光年的“情感星环”。她已白发苍苍,行动迟缓,但眼神依旧清澈。
她问原初共感体:“我们做到了吗?”
>“你们开始了。”
>“真正的连接,才刚刚起步。还有万亿个世界在沉默,亿万颗心在等待被听见。这不是终点,是黎明的第一缕光。”
她笑了,缓缓退出连接。
几天后,她在梧桐树下安详离世。
葬礼那天,全球蓝灯熄灭三分钟,随后同时亮起,持续闪烁整整九小时??那是她一生心跳的节奏。
而在她闭眼的最后一瞬,耳边响起无数声音:
母亲的叮咛、朋友的玩笑、陌生人的感谢、逝者的道别……
最后,是一个熟悉的声音,温柔地说:
>“轮到我来听你了,苏念。”
她微笑着,握紧了身边那枚早已停止运转的黑曜石板。
风拂过湖面,蓝花轻轻摇曳。
新的种子,正随光雨洒向更深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