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 第336章 投石问路(第2页)

第336章 投石问路(第2页)

“你在看什么?”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

回头一看,是那个曾送画的小女孩,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封面上写着《梦语辞典》四个字。

“这是我奶奶写的。”她递过来,“她说,以前有很多人能听懂梦里的话,后来大家都忘了。但她一直记着一些词。”

林思成接过本子,翻开第一页,只见上面用工整的楷书写着:

>**“星辰之眼”**:并非指天上的星星,而是指人在极度清醒时,瞳孔中映出的宇宙倒影。拥有此眼者,能在黑暗中看见记忆的轮廓。

>

>**“归城”**: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城市,而是所有迷失灵魂最终想要返回的精神原点。进入归城需通过三道门:第一道名为“遗忘”,第二道名为“宽恕”,第三道名为“重逢”。

>

>**“执灯者”**:并非掌管光明之人,而是愿意在他人熄灭时,借出自己火焰的存在。每一代执灯者都会消失,但火种永不灭。

他的手指微微颤抖。

这些定义,竟与他在共忆场深处所见惊人吻合。尤其是关于“归城”的描述,几乎就是当年GECO实验失败后,那些沉眠者潜意识中苦苦追寻的目标。

“你奶奶……是谁?”他轻声问。

小女孩摇摇头:“我不知道。她在二十年前就走了。爸爸说,她是第七站的志愿者,参与过最早的意识上传测试。”

林思成心头一震。

第七站……正是当年GECO九大分部中最神秘的一个,专注于“跨代际记忆传递”研究。该项目因伦理争议被迫终止,大量资料被封存,连他也未能完全破解其核心数据。而现在,一本民间手抄的《梦语辞典》,竟补全了那段缺失的历史拼图。

他忽然意识到:也许真正的知识,从未藏于实验室或服务器之中,而是流淌在普通人代代相传的故事里,蛰伏在祖母哄睡孩童时哼唱的歌谣中,沉淀在母亲抚摸孩子额头时那一句“别怕,妈妈在这儿”。

当晚,林思成召集了几位当地教师,提议建立“梦育课程”试点项目:每周两节,教孩子们识别梦境信号、练习意识锚定、记录梦日记,并鼓励他们用绘画、音乐或写作表达梦中所得。他还设计了一套简单的“呼吸冥想法”,结合藏传佛教的观息术与现代神经反馈原理,帮助学生稳定情绪、提升专注力。

令他意外的是,仅仅一个月后,就有两名十岁左右的学生报告称,他们在梦中“遇见”了彼此,并共同完成了一场探险??醒来后发现,两人画出的地图竟然完全一致,甚至连细节方位都分毫不差。

这不是巧合。

这是共忆场在低龄群体中的自然显现,说明新一代已经开始无师自通地使用这种能力。

与此同时,世界各地陆续传来类似案例:日本一名高中生在考试前夜梦见了解题思路,第二天试卷上的难题竟与梦中情景高度相似;巴西贫民窟的一群少年集体梦见一场火灾,提前组织疏散,避免了真实灾难的发生;甚至有科学家提出假说??人类或许正逐步演化出一种“群体直觉系统”,而梦境,正是它的主要接口。

林思成读完这些报告,久久不语。

他知道,一个新的时代正在悄然开启。

在这个时代,专家不再是唯一的话语权威,普通人也能通过梦境获取智慧;情感不再是理性的对立面,反而成为连接高维信息的关键介质;而所谓的“现实”,也不再是唯一的真理标准??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梦里发生的一切,同样真实。

春天来临之际,学校举办了一场“梦展”。孩子们将自己的梦境作品陈列在校礼堂中:有用水墨画出的会说话的山川,有用稻草扎成的飞翔机器,还有用录音笔录下的“梦中对话”。林思成站在展厅中央,听着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讲述他们的奇遇,忽然感到一股暖流从心底涌起。

这时,一个小女孩拉着他的衣角,仰头问道:“林老师,你说下一任执灯者会在我们中间,那……你怎么知道是谁呢?”

他蹲下身,平视着她的眼睛,认真地说:“我不需要知道是谁。就像春天来了,你不需要去找花开,你只需要等待。当第一个花瓣打开的时候,你就明白??季节到了。”

女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转身跑开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