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所有历史回响之上,有一个新生的声音正在成长??清澈、稚嫩、无所畏惧。
那是属于未来的《心之诗》。
她醒来时,天刚破晓。推开门,发现江倾已在树下盘膝而坐,手中捧着一块新采集的晶体。那是从马里亚纳海沟带回的石化生物残骸,此刻正微微发烫,表面浮现出从未见过的新符号。
“第四载体的意义,我好像懂了。”他说。
“说说看。”
“前三次文明尝试失败了。第一次靠图腾,第二次靠文字,第三次靠互联网。它们都想‘掌控’共感,结果都被权力腐蚀。这一次,地球换了个方式??它把钥匙交给了最不可能滥用它的人:孩子。”
苏娅走到他身边坐下:“所以‘归音计划’从来不是人类发起的,而是地球对自身的修复机制。”
“嗯。我们只是恰好,在正确的时间,打开了接收频道。”
晨光洒落,玉枝树的影子斜斜投在地上,形状竟与《母语》中的“听”字惊人相似。叶片随风轻颤,发出沙沙声响,若仔细分辨,那节奏正是《心之诗》的第一小节。
忽然,远处传来脚步声。十几个孩子陆续走进山谷,每人脸上都带着笑容,手中提着各式各样的“乐器”:铁皮罐绑橡皮筋、竹筒蒙薄膜、破碎音箱改装的扩音器……他们围着祭坛站定,齐齐看向苏娅。
扎辫子的女孩上前一步:“姐姐,今天我们想录一首歌。不是为了传播,也不是为了证明什么。就是……想让地球知道,我们收到了它的消息。”
苏娅眼眶发热。她点点头,走向玉枝树,将手掌贴在主干上。
顷刻间,整座山脉仿佛苏醒。苔藓发出荧光,岩石渗出清泉,飞鸟自动排列成和声轨道。风穿过林梢的角度精确计算,形成天然混响;地下水流经岩层的节奏,成了最稳的节拍器。
没有指挥,没有谱子。
第一个音符由一个六岁男孩吹响口哨开始。
接着是女孩敲击玻璃瓶,老人拉响自制二胡,战士弹起战地吉他,盲童哼出梦中旋律……
音色各异,跑调频出,却奇异地融为一体。这不是完美的演出,而是最真实的表达。
当最后一句歌词落下,天地寂静。
三秒后,整片森林的叶子同时翻转,露出银白色背面,如同亿万面镜子齐齐反射朝阳。那一刻,哀牢山上空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光环,色彩无法用现有光谱描述,持续七分钟后悄然隐去。
而在世界各地,几乎同一时间,人们抬头望天,脱口而出同一个词:
**“美。”**
无论语言,不分文化。
这个词,第一次真正拥有了相同的含义。
数日后,全球最大的科技公司宣布解散“情绪操控算法部门”,理由是“系统已无法预测人类行为”。联合国通过决议,将每年9月17日定为“静听日”,当日禁止一切非必要噪音排放。更有数百个城市自发拆除监控摄像头,改建为“共感花园”??专供市民冥想、交谈、聆听自然之地。
苏娅依旧住在竹屋,每日照料她的玉枝树,教孩子们辨识风的语言、雨的情绪、石头的记忆。她不再接受采访,也不参与任何组织。有人千里迢迢前来拜访,她只是递上一杯茶,说:“坐一会儿吧,听听这片叶子怎么说。”
江倾则游走于世界各地,协助建立“野生共感点”。他不做演讲,不立碑文,只在每个地点种下一株从哀牢山带出的幼苗,并留下一句话:
**“这里曾经无人倾听。现在,它终于等到了第一个听众。”**
多年以后,当新一代孩童长大,历史课本中关于这段时期的记载极为简略:
>“2021-2025年,人类经历了一场非暴力的精神转型。原因不明,过程不可复制。唯一共识是:改变始于一群孩子,和一句简单的话??
>
>‘我在听。’”
而在哀牢山深处,那株玉枝树已高达百米,枝干如龙蜿蜒,花期永不终结。传说每逢月圆之夜,若有纯真心绪之人靠近,便能听见树心中传出低语,内容各不相同,但结尾总是一句:
**“谢谢你,回来听我说话。”**
某日黄昏,苏娅坐在树下读书,忽然察觉脚下泥土微微震动。她俯身细察,见一株嫩芽正破土而出,叶片初展,竟呈现出微型的地球轮廓。
她轻轻拂去尘土,微笑道:“又一个开始了。”
风过林梢,万叶齐吟,宛如一声悠长的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