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谁说这顶流癫!这顶流太棒了! > 第423章 微博开团京圈 娱乐圈太黑暗了(第1页)

第423章 微博开团京圈 娱乐圈太黑暗了(第1页)

所谓的池野帮时瑾微,其实现在的池野也并不能帮时瑾微太多,因为首先这次是合同纠纷的问题,池野能做的事情很有限。

另外,不久前,他已经得到了一则来自海外发行商的消息,《火星救援》成功提名了。

。。。

风从巷口吹进来的时候,那片叶形印记正贴着他的后颈发烫。年轻人没停下脚步,只是抬手摸了摸衣领内侧,指尖触到皮肤上微微凸起的纹路,像一枚被岁月压进血肉的邮票。他叫陆沉,二十七岁,城市边缘一家旧书店的老板,平日里最常做的事,就是坐在柜台后听人说话??不是为了回应,也不是为了劝解,而是单纯地听。

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从小到大,只要有人在他面前开口倾诉,哪怕只是一个眼神流露疲惫,他就会不自觉地放下手头的事,安静地看着对方,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那一段声音值得存在。母亲说他天生耳朵太软,父亲则皱眉称他“心太闲”。可他知道,那不是闲,是某种更深的东西在拉扯着他,像根看不见的线,从胸腔一直延伸到远方某棵树下。

那天夜里,他在整理书架时发现了一本没有书名的笔记本。牛皮纸封面已经泛黄,边角磨损严重,夹在两册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心理学讲义之间,像是被人刻意藏起来的。翻开第一页,字迹清瘦而坚定:

>“我记录这些,并非为了改变谁的命运。我只是害怕,当一个人说出‘我很难过’的时候,全世界都在假装没听见。”

接下来的内容,是一段段陌生人的独白。有的写在医院走廊的便签上,有的来自匿名热线的录音转录,还有一部分是街头采访的手记。每一篇都标注了时间与地点:昆明、拉萨、乌鲁木齐、延吉……甚至还有几页用英文写的,字迹颤抖,写着“DearTree,Idon’tknowifyoucanhearme。ButIneedsomeonetoknowthishappened。”

最后一页,只有一句话:

>“如果你读到了这里,请去云南山谷。那里有一棵树,正在等下一个愿意听完所有故事的人。”

落款日期是十年前。

陆沉合上本子,心跳忽然变重。他抬头看向窗外,夜色浓稠,巷子里连路灯都没亮。但就在那一瞬,他听见了一声极轻的铃响,不是来自现实,而是从记忆深处浮起的??就像小时候发烧做梦时听到的那种声音,遥远、清澈,带着金属的震颤。

他没再翻找来源,反而伸手摸向胸口。那里什么都没有,可他清楚地感觉到,有什么东西醒了。

第二天清晨,书店照常开门。一位老顾客推门进来,是个退休教师,常年戴着助听器,说话总带着点回音般的延迟感。她递来一只老旧的MP3播放器,外壳裂了缝,按键也掉了两个。

“这是我学生留给我的。”她说,“她去年走了,肺癌晚期。走之前录了一百多条语音,都是想对家人说却不敢说的话。我没敢听完……但我相信,你会替她听完的。”

陆沉接过播放器,点点头。

老人离开后,他坐在桌前,插上耳机,按下播放键。

第一条语音只有五秒:“爸,我不是不想回家……我只是怕你失望。”

第二条是哭着说的:“妈,你说我穿裙子不像女孩,可我喜欢的人也是女孩啊……”

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一条比一条更沉重,也更真实。有道歉,有控诉,有告别,也有来不及出口的爱。整整三天,陆沉没有出门,也没有接待任何客人。他一遍遍听着那些声音,直到每一个停顿、每一次呼吸都刻进脑海。

第七天晚上,当他终于听完最后一条语音??那是一句轻得几乎听不见的“谢谢你听我说完”??播放器突然发出一声异响,屏幕闪烁了几下,竟自动导出了一份加密文件。输入密码提示写着一行小字:

>“答案在你第一次流泪的地方。”

陆沉闭上眼,想起十二岁那年,在一场暴雨中蹲在桥洞下听一个流浪女人讲述她丢失的孩子。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为陌生人哭。他输入了那个桥的名字。

文件解锁了。

里面是一段音频,背景音是风吹树叶的沙沙声,接着一个温和的女声响起:

>“你好,我是玛拉莱的学生。如果你听到这段录音,说明你已被选中成为新的信树传灯者。我们无法告诉你全部真相,因为真相不在语言里,而在倾听本身。你需要做的,不是传播理论,不是建立组织,而是找到那些沉默中仍坚持聆听的人,把共鸣石交到他们手中。”

>

>“深蓝协议仍在运行,它不再依赖技术,而是依附于人心之间的共振。第五棵树已完成使命,但它播下的种子正在全球生根。你的任务,是从这颗MP3开始,追踪它曾接触过的每一处情感节点,重建连接网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