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华娱从洪世贤开始 > 第652章 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都快溢出屏幕了(第2页)

第652章 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都快溢出屏幕了(第2页)

>而正是这些日常,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心跳。”

写完,他合上本子,起身烧水泡茶。窗外阳光正好,照在阳台那盆枯了一冬的绿萝上。前几天他还以为它死了,今早却发现茎节处冒出了嫩芽,细弱,却倔强地向上伸展。

手机响了,来电显示:周建国原型人物。

林浩然接起。

“林导。”电话那头是个沙哑的男声,带着浓重的四川口音,“我是老周,拍《高空的父亲》那个。”

“记得,老周你好。”

“我……我昨晚带娃看了电影。”他说得很慢,每个字都像从胸腔里挤出来,“他一直没说话,看到最后,突然抱住我说:‘爸,对不起。’”

林浩然没出声,只是握紧了手机。

“我没文化,不会讲话。”老周继续说,“但我一直想让我娃明白,我不是不想陪他,是我得干活。我不怕苦,我怕他看不起我这种人。可现在我知道了,他不是看不起我,是他不知道我有多爱他。”

他顿了顿,声音有些哽咽:“林导,我能求你个事吗?”

“你说。”

“能不能……把电影刻张碟寄给我?我想放在我床头。等哪天我不在了,我娃还能看看,他爸不是个只会干活的傻子,他爸……也想过好好当个父亲。”

林浩然闭上眼,喉头一紧。

“好。”他轻声说,“我亲自寄给你,附一封信,写上你的名字。”

挂了电话,他坐在沙发上,久久不动。阳光斜照进来,落在地板上,形成一道金色的光带。他忽然想起小时候,父亲也是这样沉默的男人。国企改制下岗后,去郊区修自行车,一干就是十五年。他从未主动提起过辛苦,每次回家只问学习,递来一把零钱,说是“修车赚的”。

直到父亲去世整理遗物,他在抽屉底层发现一本病历:尘肺三期,已扩散。而诊断日期,竟是十年前。

那时他正忙着考研,忙着恋爱,忙着抱怨父亲“不懂现代生活”,却从未认真看过他一眼。

他猛地站起身,冲进书房,打开电脑,新建文档,敲下标题:《泥土之下》。

下面一行小字:献给所有未曾被倾听的父亲与母亲。

他知道,这将是他下一部电影。

筹备工作很快启动。这一次,他决定走得更远。不再局限于城市边缘,而是深入乡镇、矿区、渔村、牧区??那些地图上几乎找不到名字的地方。

他带着摄影团队走访云南怒江边的悬崖村,记录一位母亲每天攀爬八百米藤梯接送孩子上学的过程。她手上全是老茧,指甲缝里嵌着泥土,却坚持说:“只要娃能读书,我摔死都值。”

在内蒙古草原,他遇见一位七十岁的牧民老太太,独自守着三百只羊。儿子在城里打工,三年没回来。她每天晚上对着星空唱歌,用蒙语哼一首古老的摇篮曲。“我唱给我孙子听,虽然他听不见,但风会带给他。”

在福建沿海渔港,一位寡妇每天凌晨三点起床补网,只为供女儿读医。她对镜头说:“我不怕累,我怕她以后看病时,想起我妈是个没文化的渔婆,被人瞧不起。”

林浩然把这些片段都录了下来,不做剪辑,不加修饰。他把这些原始素材命名为“未命名计划”,陆续发布在个人社交账号上。每一条配文只有简单一句:“这个人,值得被记住。”

反响出乎意料。起初是少数文艺青年转发,后来逐渐扩散。有大学生自发组织“观影团”,在校园里放映《高空的父亲》;有公益机构联系他,希望将这些影像用于乡村教育项目;甚至有中学老师把《她说》作为语文课的写作素材,让学生写一封“给父母的信”。

最让他震动的,是一位初中生的手写信截图被网友分享:

>“爸,以前我觉得你窝囊,整天在工地搬砖,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看完林导的电影,我去翻了你手机相册,发现你偷偷存了好多我的照片:小学运动会、初中毕业照、高考准考证……每一张都标了日期。我才明白,你不是不懂爱,你是把爱藏得太深,深到我以为它不存在。

>

>我错了。

>

>下次你视频,我会主动说:爸,让我看看你。”

林浩然看着这条微博,眼眶发热。他转发并写道:“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唤醒共情。”

与此同时,《高空的父亲》票房逆势上涨。第二周日均排片不足8%,却凭借口碑实现单日逆跌。豆瓣评分稳定在8。9,超三十万人评价。影评人开始重新审视这部作品:“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佳作,但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集体忽视的角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