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笔趣阁>华娱从洪世贤开始 > 第659章 形式变换的太快让人猝不及防(第2页)

第659章 形式变换的太快让人猝不及防(第2页)

>把它吹向远方。

>那里有高楼,有火车,有不认识的人,

>但他们听见了,我就不是孤单的。”

这首歌上线七十二小时,播放量突破八百万。有网友留言:“原来最打动人的旋律,不在录音棚里,而在风吹过的山谷。”

然而,正当项目稳步推进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悄然逼近。

某境外组织发布报告,指控“回声种子计划”涉嫌收集敏感个人信息,质疑其背后存在“文化渗透意图”。紧接着,国内部分自媒体跟进炒作,称林浩然团队“借公益之名行数据采集之实”,甚至有文章配图将其办公室照片拼接成“监听中心”。

舆论迅速发酵,社交平台上骂声四起。一些曾经支持项目的学校也开始犹豫,暂停合作意向。更有甚者,一封匿名举报信直达广电总局,要求彻查《万家灯火》系列内容是否“违反意识形态安全”。

那一周,林浩然几乎没合过眼。办公室里堆满了打印出来的网络言论截图,法律顾问连夜起草声明,公关团队疲于应对媒体追问。最让他心痛的是,几个偏远地区的孩子家长打来电话,语气惊慌:“林导演,我们还能继续录音吗?会不会惹麻烦?”

他一一回复,声音平稳而坚定:“能。只要你们愿意说,我们就一直听。”

但他知道,仅靠个人承诺已不足以支撑这场信任危机。必须有人站出来,为这份事业正名。

第四天夜里,他在书房写下一封公开信,标题只有简单五个字:《我们在听》。

信中,他回顾了十五年来走过的路:从最初拍摄《守灯人》失败,到如今建立声音档案馆;从一个导演的私人执念,到成为千万普通人发声的平台。他写道:

>“我们采集的不是数据,是生命。

>每一段录音的背后,是一个人鼓起勇气面对过去的伤痛,

>是一位老人终于等到了可以说‘我活过’的时刻,

>是一个孩子第一次意识到:我的话,也值得被记住。

>如果这就是‘危险’,那我宁愿承担这份危险。

>因为比起沉默带来的遗忘,我更害怕良知的失语。”

信末,他附上了所有已公开录音的授权书扫描件、参与者自愿签署的知情同意表,以及第三方审计机构对数据安全管理的认证报告。

这封信一经发布,如同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数十位知名学者、作家、艺术家联名支持,称“回声种子计划”是中国民间人文精神觉醒的重要标志。央视纪录片频道罕见发声,宣布将推出特别节目《倾听的力量》,全面介绍该项目的社会价值。

风波渐渐平息,但林浩然明白,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秋天到来时,他接到教育部通知,《万家灯火》被纳入全国中小学德育推荐观影目录。同时,“声音教室”试点扩展至一千二百所乡村学校,覆盖二十多个省份。更令人振奋的是,几位曾参与录制的少年,自发组织起“青年回声团”,利用寒暑假奔赴边远地区,教同龄人使用录音设备,记录家乡变迁。

他在贵州见到了其中一个女孩??十六岁的李晓雯。她是当年云南山村小学里那个不敢举手发言的小女孩,如今已成长为一名自信的志愿者。她带着团队走进大山,帮一位独居老人录下了人生回忆录,共计三万字。老人握着她的手说:“闺女,谢谢你让我觉得自己还没老透。”

林浩然听她说起这些,久久无言。最终只问了一句:“累吗?”

她笑着摇头:“不累。因为我做的事,是我真正想做的。”

那一刻,他忽然想起了陈老先生留下的那句话:“我们终于建起了帐篷。”

现在他懂了。那顶帐篷,不只是庇护身体的遮蔽物,更是为灵魂搭建的栖息之所。它不高大,不华丽,却能在风雨交加的夜里,守住一点微弱却执着的光。

冬至那天,他再次来到大理工地。雪花零星飘落,落在尚未完工的墙体上,像一封封未寄出的信。工人们仍在忙碌,钢筋水泥之间,隐约可见展馆内部的设计蓝图:中央是一座环形展厅,四周墙面将镶嵌上千个微型扬声器,循环播放来自全国各地的精选录音片段。参观者只需靠近某一处,就能听见某个陌生人的心跳、呼吸、低语或歌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